曾麗許情董熹 作品

第346章 三條路


  港片想要進入內地院線上映,一般分為三種方式:合拍片、分賬片以及被中影買斷。

  合拍片,就是與內地的電影製片廠合作。從90年代開始,灣灣當局不再對上映的港片作出“不能有大陸方面人員和資金參與”的限制,於是開始有港島電影公司北上拍片。

  比如《黃飛鴻》片頭民團海灘練功的戲,就是到內地找軍人參演的,這在之前的港島是不可能拍成的。

  甚至後期很多內地經典電影都有港臺資本的參與,包括《活著》、《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等。

  可以說是港臺的資本拯救了第五代導演,甚至拯救了當時的市場。

  但是這個時間段,內地的電影發行全部是由中影獨家發行,中影支付給各大電影廠買斷費,然後再發行拷貝(一個拷貝10500元或者9000元)。

  那麼這個時候和內地電影廠合拍的港島公司也一樣,只能分到一點中影的買斷費,之後電影賣得再好,也和自己無關。

  以《新龍門客棧》為例,1992年《新龍門客棧》發行拷貝333個,是當年內地所有電影裡的發行冠軍,但是作為影片出品人之一的吳思元,不僅分不到什麼錢,還得倒貼廣告費。

  但《新龍門客棧》在內地大熱,也促使吳思元北上推動內地的發行分賬制度改革,後來《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成為了第一部在內地參與票房分賬的電影,但是隻限於魔都等少數一二線城市。

  也可以理解,畢竟其他省市就連中影都插不進去手。

  不過合拍片的黃金時代即將來臨,到1993年也就是董熹正式成為北漂一族。

  發行《獅王爭霸》《霸王別姬》《方世玉》《水滸傳之英雄本色》等陸港合拍片的公司,每月只需要排片一部即可拿到全月50%-70%的收入。

  這是什麼概念,基本上是躺在金山上數錢。而到了1994年,發行收入前十的內地電影中,陸港合拍片佔了7部。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雖然當時的這些港片無法在全國鋪開來放映,但在凡是發行的地區,肯定都屬於最熱門!

  換句話說,就是潛(錢)力無窮!

  不過好景不長,1993年年末,內地出臺政策,開始限制合拍片的數量,合拍片熱潮也就暫時落下帷幕。

  畢竟國內相關負責人也不傻,這種發展方式對本土電影發展傷害巨大,也間接導致第六代導演走向地下。

  雖然不是主因,但肯定有影響。

  所以港島方面一直想要爭取港片的待遇,其實是因為他們嘗過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