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寒秋 作品

第三百四十一章:迴歸的零號航天飛機

    翌日,天矇矇亮,韓元就已經醒來了。

    零號航天飛機要到中午十二點才返航,而落地時間在計算中是下午三點左右。

    起床後,韓元先弄了個早餐,然後前往控制室檢查一下數據信息以及航天飛機發送回來的照片,看看有沒有異常情況。

    “當前高度:162.73km。”

    “當前工質剩餘:23.76%。”

    “當前電能儲備:98.72%。”

    “當前太陽能發電板溫度:279.2c。”

    “當前飛船表面最高溫度:279.2c。”

    “當前命令執行條數:172條;剩餘未執行條數:104條,累計命令執行錯誤條數:7條(已統計)。”

    “........”

    控制室中,韓元仔細的觀察著每一條數據,這些數據能夠反饋出零號航天飛機的狀態。

    特別是那七條命令執行出的數據,看的更是尤為仔細,不僅是調出錯誤的命令,更有對應的日誌一起查看。

    “預備命令63執行。”

    “錯誤,檢測高度未達指定指標,暫緩63號命令執行。”

    “數據檢測完成,高度達到指定指標,預備命令63-1-8執行。”

    ........

    “預備命令79執行。”

    “錯誤,檢測到電源指數低於90%,暫緩執行。”

    “數據檢測完成,電源達到指定指標95%以上,預備命令79-9-1執行”

    ........

    “預備命令84執行。”

    “錯誤,檢測高度未達指定指標,暫緩執行。”

    “數據檢測完成,高度達到指定指標,預備命令84-3-4執行”

    ......

    七條錯誤指令,都是這類型的數據。

    有些是高度導致的,有些是鋰硫電池的電能儲備量導致的。

    因為在預備執行命令的時候,零號航天飛機上的功能芯片會調用對比當前數據和預備設定數據,在發現數據有差異的時候,暫緩了執行。

    這種錯誤命令執行對於整套流程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稍稍延緩了一下某一階段的升空流程。

    在下一階段的時候,預先設置好的多重命令會被挑選,最接近的一個指令會被執行。

    比如“預備命令63”,它未能執行的原因是零號航天飛機的高度未能達到指令執行的預設值。

    從日誌文件來看,在預備命令63執行的時候,高度還差了3.7公里。

    對於火箭或者航天飛機來說,這只不過是一秒鐘的飛行距離,但一秒鐘的差距,就可能導致衛星無法正常入軌, 所以必須得進行調節。

    而調節的方式很簡單, 那就是通過自動對比分析, 挑選出來最適合的那條預備命令進行啟動彌補就可以了。

    後續的這些預備命令,都是韓元預設的,他早就考慮到了航天飛機在飛行途中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意外情況。

    包括在指定時間未能達到指定高度, 鋰硫電池的電能存儲量不夠、航天飛機表面/內部溫度過高等等。

    零號航天飛機的升空是呈階段式的,在攀升超過十公里的距離後, 測距儀會連續三次對地面發生信號波, 精準的判斷距離地面的高度。

    高度判斷出來後, 會將數值和預先數值進行對比,如果相差差錯0.5公里, 那麼功能芯片則會拋棄掉預先命令,從備用命令中去尋找一個匹配的進行啟動。

    進而在下一階段將高度拉到預設數值上。

    判斷高度的同時會對電能的存儲數量、航天飛機的表內溫度等等數值都進行判斷。

    通過不斷的進行階段式的對比和修正,零號航天飛機才能按照預定目標入軌。

    聽起來很簡單, 實際做起來也不難。

    但技術才是關鍵。

    如果沒有超低能耗的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 沒有高效率光電轉換的鑭化鎵硅太陽能發電板, 沒有高儲能鋰硫電池, 根本就做不到這種程度。

    放到人類社會中,沒有額外技術干擾的話, 恐怕最少還需要一百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做到這一步。

    甚至一百年都不一定能做到。

    能否實現這種程度的航天飛行,關鍵在於可控核聚變技術能否在這一百年內被研發出來。

    而且研發出來還不行,還需要實現小型化, 可以裝上航天飛機的那種。

    否則單靠如今各國使用的氫氧燃料或者甲烷等化石燃料幾乎不可能做到這種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