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寒秋 作品

第二百八十八章:驚喜來了

    有光刻機、有設計好的電路圖、有單晶硅晶圓等各種材料,還有腦海中的各種知識信息作為輔助,韓元很順利的就將控制電推進-無工質發動機需要的各類功能性芯片製造出來了。

    存放在鋼筋廠房內良久的電推進發動機再一次被拖了出來。

    安裝控制設備,連接信號線路,控制開關安裝、調節開關安裝、功率變頻器安裝、功能性芯片連入.....

    各種之前就已經制造好但沒有安裝的電推進發動機的相關控制零部件被韓元整齊有序的安裝了上去。

    緊接著的就是再次測試。

    冷吹風試驗、水力模擬試驗、電力供應不穩定性檢測、發動機抗極限溫度檢測、矢量角度變化檢測、功率輸出變化檢測.......

    這一次,各種能做的基礎檢測流程全都走完,足足花費了十五天的時間。

    相對於上次檢測電推進發動機不到四天的檢查流程來說,這一次的檢查流程時間多了數倍。

    而且這還只是能做的基礎檢查,想剩下的一些需要專業高精密及電腦輔助的檢查都沒做的。

    比如針對發動機全流程參數測量採用的受感器及傳感器,韓元就沒製造這兩個。

    不過他使用了各類探針進行代替。

    又或者‘多分力試驗測試’,這個就乾脆沒做,因為條件不夠,沒法做。

    做這玩意需要通過高運算的計算機來進行輔助操控和數據分析。

    目前韓元上哪去弄一臺高運算次數的計算機過來?

    就算有,數據分析系統編寫出來也能弄死個人,時間上壓根就來不及了。

    事實上,他針對電推進發動機的檢查和測試,完全是屬於殘缺的。

    一臺真正可以應用到飛行器上的發動機,在測試流程上可比他做的這些嚴格多了,耗時也不知道多到哪裡去。

    就比如華國,一臺戰鬥機發動機的研製中,用於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的發動機最少需要51臺,甚至多達114臺才能最後定型。

    因為發動機的地面試驗最少要進行上萬小時,最高測試時間能達到一萬六千小時以上。

    除此之外,還有包括各種飛行試驗在內的測試都需要五千小時以上。

    這也是為什麼飛機明明誕生於二十世紀初,但過了整整一百多年,發動機卻只進化了五代的原因。

    就比如大毛子的第五代發動機技術,其實技術原理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

    但經歷整整三十年,才徹底完成並部署到戰鬥機上去。

    從這裡就足以可見發動機技術的研發之艱辛。

    華國能從落後幾十年的基礎上一路追到頂尖,實屬不容易。

    這中間離不開無數科研人員和普通工作人員的各種努力。

    .......

    半個多月的時間過去,當韓元完成最後一項微型進氣風洞測試拿到發動機的數據後,整個人徹底放鬆了下來。

    十五天的測試,儘管對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信心十足,但韓元心中依舊免不了充滿了忐忑不安。

    這是人之常情,任誰來都一樣。

    但現在他終於可以放下心來了,經歷了十五天的各種測試,這臺電推進發動機反饋呈現出來的各種數據都完美的符合標準。

    也就是說,它已經能夠應用於勒落三角飛行器的生產製造上了;也就是說,在飛行器的發動機方面,已經全部完成了。

    有了一臺順利通過所有測試的發動機,剩下的韓元就可以通過科技積分來進行兌換處理了。

    一架勒落三角飛行器上一共需要六臺電推進發動機,他製造了一臺,還需要五臺。

    順便還有一個需要提一下的是,鋰硫電池的檢測,韓元也在這十五天內完成了。

    畢竟電推進發動機的很多檢測在進行時,需要的時間都很長,而這期間會有不少零碎時間,正好可以用來做鋰硫電池的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