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間來客 作品

466納馬授職

 
眼下沿海亂局,正是他們火中取栗的機會。

 
而此刻,兵部尚書楊博的值房外,兩位三品大員正聯袂走來。

 
“尚書大人可在?”

 
其中一人對門外的書吏問道。

 
“尚書大人在的,小的這就進去通稟。”

 
那書吏滿臉堆笑對他說道,隨即轉身向屋裡而去。

 
不多時,那書吏出來,依舊是那副面孔對兩人道:“尚書大人請葛大人,張大人進去。”

 
“守直,我們進去吧。”

 
被稱為葛大人的這人開口說道。

 
“葛侍郎先前。”

 
張守直急忙對葛縉說道。

 
兩人一前一後進了楊博值房,抱拳行禮後,楊博就請二人坐下。

 
“二位來此可是有事?”

 
葛縉是兵部右侍郎,張守直是年初上任的太僕寺卿,二人聯袂而來,要說沒事兒是絕對不可能的。

 
“大司馬,我這上任太僕寺才知道,這兩年太僕寺一直缺馬得緊,邊鎮和兵部一天到晚找我要馬匹,看我上哪兒去找給他們。”

 
說話的是太僕寺卿張守直,之前任大理寺少卿,年初遷太僕寺卿,這是訴苦來了。

 
明朝的馬政,在這時候其實早有沒落,民間牧馬直接折色變成了常盈庫的收入,官牧的馬場倒是有馬,那是檢查的時候,之後這些馬匹就不得不以各種理由死去。

 
正如野史流傳中一般,“明代曾有帥曰:‘馬不死,吾所養之馬何以售。’

 
俾曰:‘馬不死,吾驗馬之錢何以來。’

 
軍曰:‘馬不死而吾與馬戶通同及闔族幫買之利何以得。’”

 
明朝自下而上貪腐成風,馬政自然也不可倖免。

 
只是到了弘治後,北方蒙古人壓力陡增,明軍又開始急需大量戰馬,這到底是為備戰還是什麼就不好說了。

 
不過,身為兵部尚書的楊博自然知道其中貓膩,邊軍缺馬是事實,邊軍倒賣馬匹也是事實。

 
“你想如何?”

 
既然張守直和葛縉一起來此,想來是他們想到什麼辦法,才會到自己這裡來商議。

 
“楊大人,先不說邊軍,就說著京營缺馬也要先解決解決。”

 
葛縉這時候先開口說道。

 
“你們應該是商議出什麼法子了,先說說吧。”

 
楊博皺眉,直接說道。

 
“我問了太僕寺裡的老人,他們說以前朝廷缺馬的時候,都是以納馬授職的方式解決,此法好處很多,最主要是可要快速大量獲得馬匹,解決缺馬難題。”

 
張守直直言道,說著就從袖中拿出一份奏疏,“請楊大人過目,若可行還請兵部代交天子御覽。”

 
“納馬授職?這就是你解決京營缺馬的法子?”

 
楊博自然知道納馬授職是個什麼東西,雖然用的是“納馬”二字,實際上卻是以折銀的方式解決。

 
需要授職的人把錢交給太僕寺,以此獲得進身之階,不管是入國子監等待授職還是其他去處。

 
至於這些錢,太僕寺自然會拿著銀子從周邊番邦和土司處購買馬匹轉交軍隊。

 
至於想要直接送馬也可以嗎?

 
答桉當然是不行,雖然名為“納馬”,可若是大家都直接送馬來,負責購馬的官員還怎麼操辦此事。

 
京營缺馬,前些日子葛縉就回部裡說了幾次,之後一直和太僕寺交涉,今日算是有了定論,只是這“納馬授職”一事,楊博還是有些猶豫。

 
接過張守直的公文看看,以太僕寺馬缺奏請開納馬授職事例,京衛武學生曾經科舉者,許納銀二百四十兩入監;民間中武舉鄉試願納者,如之,未經科舉者納銀三百二十兩,民間軍籍軍餘、探親來京願納者如之。

 
軍職邊方立功者,許納銀贖免,千百戶、鎮撫納銀一百兩,指揮一百四十兩,都指揮而上二百兩,立功未完願贖者,以遞減。

 
邊鎮就各巡撫,兩京各省就撫按衙門上納還職,計立功滿日支俸,一在京在外軍民人等許納銀二十兩授冠帶義士榮身,內則呈部,外則告所在官司,上納即給帖復其身,有違礙者不許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