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肉 作品

第241章 秩序

 張仙姑以為祝纓要等三天是因為刺史府裡的事,沒想到第二天顧同就從福祿縣趕了過來,再次向祝纓辭行。顧翁親自將孫子送到刺史府,也跟孫子一同拜見了祝纓,對祝纓千恩萬謝:“老朽一家全仗大人才有今日!不知如何報答才好!”

 他要跪下來,被祝纓攔住了:“顧同為官,你也是官宦人家的長輩了,毋像從前。”

 顧翁忙說:“聽大人的。來,過來代我給大人磕頭。”

 顧同道:“我一定不辜負老師的教誨!”轉過臉來瞪一瞪顧翁身邊的那個年輕人。

 這是顧同的堂弟,顧翁上梧州城之前還有個小算盤——將家裡的年輕人再挑個機靈端正一點的帶上,萬一能頂了顧同的位子再給刺史大人當學生呢?

 顧同勸了,他必不聽,顧家在家裡已然鬧過一場了。

 祝纓何等聰明?一看就知道顧翁的小心思,她卻硬是不接這個茬。當初在福祿縣的時候她是那麼的缺人手,如果顧同這個堂弟合用,她早就徵詢顧家意見了。這人只能說是“平庸”,那就沒意思了。

 祝纓對顧同道:“扶你兄弟起來。”

 又告訴顧翁:“顧同已做官了,有些事情你們以前不知,以後多聽聽他怎麼說。”

 然後又設宴給顧同餞行,絕口不提其他。

 顧翁抱憾而歸。

 送走顧同,祝纓就對府里人宣佈要進山。王司功等人知道她這刺史有一大半是從羈縻上來的,也都不再勸阻她,只請她保重,早去早回。

 祝纓道:我與別駕不在,府裡你們多留意,若有急事,使仇文送信。山路他熟。”

 仇文原本排在後面,聽到說自己,忙上前來道:“下官領命。”

 祝纓待要回後衙攜家人往山裡去,祁泰小跑著過來,說:“大人!紙!紙好了!”

 祝纓奇道:“這還不到十天吧?怎麼就好了呢?走,看看去。”她又折返了書房,命將烏師傅帶到書房。

 造紙的過程比製糖要順利得多,烏師傅帶著一個徒弟,徒弟揹著三刀紙過來。祝纓道:“怎麼這麼快?”

 烏師傅道:“知道大人要,就加緊趕工了,幸好趕得及。”他沒有說的是,甘蔗渣是比較現成的本來就省點時間,他對祝纓又多報了點時間。

 “大人請看!這一刀是竹紙,這一刀是甘蔗紙,這一刀是甘蔗渣裡摻了些竹子的。紙坊剛巧有一批竹子好了,就一同試製了。一同試製,何優何劣也能看得明白,哪一步不同也能比出來。”烏師傅有點小得意,又有點小緊張。

 祝纓問:“你覺得哪種合適?”

 烏師傅道:“摻一點更划算。不摻也可以。都比竹紙出紙更快。”

 很好理解的,就是原料的準備,甘蔗渣就是省了紙坊老大一份功夫。

 祝纓道:“好!你先制著,等我回來再與你們分撥。”

 烏師傅小心地問:“那……水碓……”

 祝纓笑道:“忘不了!”梧州地方河流不少,許多河流源自山中,其中位差不小。以祝纓走南闖北的經驗來看,那些地方也很適合幹這個!祝纓傾向於在山中也建一部分作坊,則如此水利不用白不用!

 祝纓取過紙來,每張都看了看,又試寫了一下,感覺如果不特別講究的話,足夠日常使用了。於是簽收了這三百張紙,都算在烏師傅的差使內。

 烏師傅已做好了這三百張白孝敬的準備,拿著條子之後一時怔忡:都說大人好,原來是真的好!

 ——————

 祝纓看到了紙,心情很不錯,一路上同花姐說說笑笑的。

 張仙姑從車裡冒出個頭來:“你有什麼高興的事兒啊?”

 祝纓道:“高興的事兒多著呢!”

 她們這次上山,張仙姑和祝大先乘車,到山路崎嶇的地方再乘肩輿。張仙姑乘坐的時候有點兒不安心,看著底下抬著她的白直,心比白直還累。心道:得跟老三說說,要不下回我騎驢吧。

 此行梅校尉也想跟著進山,兵馬都點好了。祝纓在他眼前做了刺史,這讓他十分的後悔:早知道就該跟著這位刺史大人一塊兒乾的!我卻只想著跟他掙錢!竟沒想到同他一道升官!

 祝纓道:“梧州城得有一個人震懾肖小,章別駕北上,我要西進,你老兄可不能擅離了。”

 梅校尉聽她說得有理,十分遺憾地說:“也只得如此啦!下次別駕回來,有人看家了,我親自陪大人進山。”

 祝纓道:“好說,好說。”她連梅校尉的兵士都沒要,只帶自己的隨從等人進山。

 一行人先進塔郎縣,郎錕鋙一家早早派人在路邊等候,又將人引到了寨中。

 此時的塔郎寨與之前有了些微的變化,寨前沒有曬人頭的杆子了,張仙姑和祝大都覺得塔郎家看著也不壞。到了寨內,祝纓還是讓隨行的護衛、僕人與商人不得隨意走動。郎錕鋙也不急著讓商人先在他這裡交易個夠本。別業那邊的大集一個月開一次,其他時間如果有人得閒跑過去也有零星的交易。

 祝纓對郎錕鋙道:“如何?想好沒有叫誰入番學?”

 郎錕鋙道:“早知如此,我就親自同義父上京去了。仇文心裡總不喜歡我們,就是派了人去,讓他教……”他知道仇文的怨恨有道理,但是絕不會因此就放心將族人交給仇文去教授。

 祝纓道:“那這樣,你看到那個人麼?她是番學裡的醫學博士,教人行醫,也兼教人習字。你要放心,也可選幾個聰明的人給她當學生。”

 “那不是義父家的……”郎錕鋙見過花姐,吃了一驚。

 祝纓道:“是啊,她粗通一些山裡的語言,你要不放心仇文,想必蘇燈也不能讓你喜歡。我就讓她來教這些有顧慮的人,怎麼樣?”

 郎錕鋙心道:人都說這位娘子也是個好人,反正只要學些寫寫算算,還能學醫!比跟仇文學東西更有用!

 他道:“我有幾個人,義父回府的時候送過去。”

 祝纓笑道:“好。”

 郎錕鋙道:“明天我陪義父再往山裡去。”他家已在山中,卻管別業所在等處也叫“山裡”。

 一夜無話,次日,郎老封君和郎娘子也要跟著一同去,都說是順便串親戚。幾家寨子本就離得不近,山路又難走,往常一年也不能見上一次面,現在有大隊人馬又有理由,她們也就樂得跟著同去。也想見識一下傳說中的“石頭城”。

 她們管祝纓的別業叫石頭城,這城建的時候用料紮實,外圍以條石砌成,城門前又有一小甕城,門以厚重巨木製成,是以絞索升降的上下門,而不是像民居那樣兩扇門推開。城內的祝宅用料紮實,也是磚巨大木所建。

 一行人經山雀岳父家,捎上山雀岳父,又經喜金家,到別業的時候,蘇鳴鸞與母親、女兒、舅舅業已趕到了別業前面。各家也都帶了些商人之類。此時是十一月,但是山下要過年,十二月幾乎就不再進山了,這次可以算今年最後一次的集中交易。本次交易過後,山下商人就準備過年或者往更繁華的地方採買、趁過年將山貨賣一波高價給自己人。

 這裡的山貨還是比較受歡迎的,遠來之人進山既易迷路又易受攻擊,梧州本地商人就少有這樣的顧慮,這個錢賺得十分順心。

 眾人會齊,祝纓也知道他們齊聚在此必是為了商議接下來的事情,估計他們自己也有些要求要提、有些方案要講。她說:“先進家裡安頓下來吧,都住我那兒,好麼?”

 蘇鳴鸞道:“正要同義父講,我不住別的地方,就還住義父家裡。安心。”

 她身邊的小馬上,蘇喆輕輕地哼了一聲。小姑娘瞥了一眼祝煉祝石,有點兒惱,阿翁帶了這兩個貨,沒帶她!好氣!

 祝纓揪了揪她的小辮兒:“你和你阿媽,不能同時離開阿蘇縣兩天的路程。”

 蘇鳴鸞驚訝地看了祝纓一眼,祝纓道:“以前沒想過這樣的安排嗎?那以後記住了,”她順口又跟郎錕鋙說,“你也一樣。”

 郎錕鋙馬上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道:“對!”

 一行人入城,張仙姑和祝大進城之後又吃了一驚:“哎?人好像變多了!”

 祝纓道:“是多了呀。”

 蘇晴天從後面趕了上來,說:“他們來過冬的。”

 小城之前非常的空曠!現在裡面多了不少人!都是附近的散戶一傳十、十傳百,跟風搬過來的。祝纓離開的這幾個月裡,竟又多了兩百多戶,現在裡面有了近四百戶的常住人口。一個賬房模樣的人躬身過來,道:“都給他們劃定了地方居住,沒有亂住,也給了些材料,他們自搭了房子居住。”

 祝纓道:“你的傷好了麼?”

 那人笑道:“託大人的福,已好了。”

 這人也是個商人,進山的時候受了傷,如果是以前,生死難料。現如今因為有了一處“別業”,他可以到這裡來住著養傷。祝纓臨走前就讓他先給統計個數。她既不想讓朝廷染指她的別業,就不能使用朝廷的官吏給她幹活。

 祝纓等人先回祝宅。這一次他們真的帶了許多的傢俱、被褥之類。祝家人自住後院,其他人住在客房裡。蘇鳴鸞等人的隨從則在祝宅旁邊的一處營房內各依家族住宿。商人們各依習慣往市集裡一紮。到得晚間,將城門一關,四面角樓上點起火把,任憑山中寒風嗚咽,石頭城裡一片的安心。

 大家趕路都有點累了,晚宴頗為豐富,祝纓道:“到了這裡就與到了自己家一般!我知道大家都有事要講,明天開市之後,他們在外面做他們的買賣,咱們還在這裡,說咱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