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肉 作品

第138章 風月

    鄭熹自然要問為何。

    陳相便悠悠地告訴他,自己要漸漸淡出,過兩、三年就上表休致。鄭熹忙問為何。

    陳相意味深長地說:“人吶,要審時度勢,知道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我這把年紀,也該退啦。你們這個年紀呢,也不能衝得太厲害。你從小就受人稱讚,人又上進。現在還不到四十歲,你要有多上進呢?”

    鄭熹苦笑道:“學生如今哪裡敢提‘上進’二字?不出差錯就不錯啦。”

    陳相道:“太子就比你明白。”

    “是。太子天縱英明……”

    陳相搖了搖頭,隱晦地指著大殿說:“再上進,就要進那裡去啦!”

    鄭熹驀地背上生寒,陳相道:“東宮要穩,上什麼進呢?東宮不動,你亂動的什麼?”

    “老師教訓的是。”

    “太沖動了既消耗自己,也讓人擔心。相隔三千里還要惦記。”陳相老奸巨滑地說。順便告訴鄭熹,東宮兩個惹事的官員,政事堂會出手把人調走。

    鄭熹道:“多謝老師。”

    陳相搖頭:“到時候別罵我就好啦!”

    第二天,政事堂出了一份措施嚴厲的文告,指責東宮某宮員犯法,將人給罷職了。太子上表謝罪,鄭熹也上表謝罪。鄭熹一人寫了兩份謝罪的奏本,心裡卻很明白:政事堂與東宮這樣最好,一旦政事堂和東宮站在了一起,兩處一起玩完。

    鄭熹重新沉下心來,整天與太子一處無所事事。

    ——————

    祝纓就心安理得地收了鄭熹送的東西,心道:不拿白不拿。

    她又把陳相的信拿過來仔細地讀了其中關於“東宮”的部分,這一部分攏共只有一句,實在是看不出什麼來。只得作罷。

    將信件歸攏,收好、鎖好,祝纓才有閒心去看鄭熹送來的東西。

    過年的衣服不用自己裁了,又有些布匹之類,祝纓對張仙姑道:“你們也該裁新衣服了,我本來想過兩天去州城見刺史大人的時候買些料子回來的,現在有了這個倒省錢了。”

    張仙姑聽到“刺史”,也不看料子了,也不看擺設了,問:“還要見刺史啊?”

    她如今也知道魯刺史不能將祝纓怎麼樣,但是女兒還得去見魯刺史總讓她心裡不太自在。祝纓道:“一年見兩次,算少的啦。他們上進的人,恨不能天天陪著他呢。”

    張仙姑道:“誰愛去誰去!”

    花姐則說:“鄭大人這般客氣,咱們要怎麼回禮才好呢?”

    祝纓也有點愁:“不回是不行的……”她也可以放賴,在京城就放賴的,但是在京城的時候她是拿大理寺的油水補給鄭熹的。現在要怎麼弄?

    刮地皮嗎?

    福祿縣可經不起刮啊!

    張仙姑也愁,問祝纓:“你在大理寺的時候怎麼弄的呢?現在還這麼弄不成麼?”

    祝纓道:“大理寺在京城,取租的房子,租金都比這縣城貴八倍。東西兩市,貴二十倍不止。”

    “那野雞呢?”

    “那就是隻野雞,味兒也比老母雞好,”祝纓說,“再說,多了也就不值錢了。”

    反正,整個福祿縣你不能說它窮山惡水,但是跟富裕是完全扯不上關係的。以前在大理寺,她就管自己、管大理寺那點兒人吃飽喝足就成了。現在是一縣百姓!要讓全縣都過得好點才行!

    這個事兒才真的叫人犯愁,祝纓突然看到張仙姑的眉頭也皺起來了,正在咬著拇指。突然一笑:“沒事兒,我有辦法。您甭管了。過幾天去見州城的時候,看能不能尋些好珠子,也就應付過去了。”

    張仙姑沒聽出來這話很虛,笑道:“那就好!哎,我這就跟杜大姐磨胡椒麵兒去,羊肉湯不能沒那個!”

    祝纓也不提醒她現在看衣服、看料子,她親自動手,把自己那箱衣服往自己房裡搬。箱子很沉重,祝大道:“看你那樣兒,等著!”他難得有發揮的機會,去尋了根扁擔、幾條麻繩,將箱子一捆,跟祝纓兩個把衣服抬祝纓房裡去了。

    祝纓最終也沒能尋出多少貴重的東西還禮,只得了蒐羅了一些當地土產。哪知鄭府的管事卻十分推辭:“七郎吩咐了,不叫三郎再多費心張羅這些個事兒。三郎只要好好做個好官兒,他就滿意啦!”

    雙方推讓良久,鄭府的管事只帶了點橘子之類的走。

    ————————

    送給鄭熹都只有這些,祝纓給刺史送的年禮也就講究不起來。一無金銀珠寶,二無珍玩字畫,也是些土儀。不但魯刺史,州城的各路官員也都有這些禮物。福祿縣的土儀,不外是裡水果、乾菜之類,一樣珍貴的也沒有。

    土物之類,比如米、柴、菜如果是按月發,也算是項好處。如果一年就給兩次,量還不多,不讓人收了添堵,不收更堵了。

    魯刺史捏著鼻子收了祝纓送的兩簍水果,還要稱讚一句:“福祿縣的東西,多少沾點福氣。”

    此時不過十一月底,但是各縣、府都開始往州城裡送東西了。州城年底這個會並不是卡著臘月末,而是要稍早一些。因為各縣的縣令得在縣裡過年,主持縣裡過年、開春的事務。

    祝纓在魯刺史面前聽著這一句內容挺好,語氣有點陰陽怪氣的話,心裡一點也不生氣。她想:魯刺史真是個妙人!福祿縣真是個好名字!

    沾個福字,就能拿這個“福”字做文章呀!

    福祿縣沒錢,什麼東西沾點“好兆頭”都能賣上點價,尤其逢年過節的時候。不是麼?

    橘子就叫福橘,那產量不高的稻米就更好了,它得叫福稻。

    祝纓笑眯眯地看著魯刺史:“大人說的是。”

    將魯刺史看得心裡發毛,不知道祝纓又要作什麼夭。

    祝纓卻是一點夭也沒有作,她在州城轉了兩天,帶了些衣料、珍珠、新鮮玩藝兒又買了點新書回去。從頭到尾都十分的平靜。

    回到了縣城,她也沒幹什麼,將帶回來的東西拿到家裡分一分,又將今年表現得好的官吏的名單列出來。官吏每年都有考核,於考核之外,祝纓又把自己買回來的衣料給了他們一些作為獎勵。

    縣衙裡得到的都很欣喜,沒得到的也有些羨慕。臘月了,縣令不想生事,整個福祿縣的事都少了很多。祝纓回後衙換了身布衣,也不帶人,自己悄悄地往縣城裡走去,她還是習慣於自己自己摸一摸底。

    她之前在州城就逛了市集,問了那裡橘子等等的價格,今天想到縣城的市集上看看本縣物品的價格。橘子這種東西,只有南方產,但是又比荔枝之類耐儲存得多,所以運到北方之後不至於讓人不敢問價。最妙的是它是可以量產的!不是三兩個人,搗鼓搗鼓就把錢全都賺完了的。

    種樹要人、摘果子要人,運輸也要人,即使商人轉運賺大頭,普通種樹摘果的人也能混一口飯吃。同樣數量的東西,以前只能賺一個錢,現在能賺一個半,這半個錢裡商人、大戶拿大頭,福祿縣的普通人能分一小半也是好的呀!

    實在是個適合拿出去賣的好東西!

    祝纓到市集裡逛了沒多久就被人認出來了——她的長相與本地人還是略有點不同的。她的個頭,在京城不算什麼,但到了福祿縣就算是個“高挑男子”了。她的相貌也不算特別的俊美,但在是普通人都“餓得脖筋挑著個頭”的衰樣的時候,也就閃光發亮了。

    而且她的衣服上沒有補丁!

    自打遇到鄭熹,祝纓就沒再穿過補丁衣服了。不止福祿縣,從南到北,普通百姓也難有幾件沒補丁的好衣服。

    祝纓才問了幾個攤子橘子的價格,就有自己擔著擔子過來賣的或男或女往她手裡塞橘子。祝纓也不拒絕,從兜裡摸出幾個錢來給他們,他們又不要。祝纓道:“不是白給你們的,問你們點事兒,橘子好種麼?”

    這東西縱有萬般好處,如果不宜栽種,那也是不行的。種田種樹,養雞養鴨,並不是祝纓擅長的,她得現學。

    她就蹲在人家的攤子前面,跟一對頭髮花白的中年夫婦聊天,問人家怎麼種橘子,順手剝著橘子吃,邊吃邊問。樹要怎麼種、種哪裡,什麼時候結果、什麼時候採摘……

    圍的人越來越多,將一些原本不會踏足市集的人也吸引了來。

    趙娘子姑姪倆在縣城已住了些日子了,這縣城在祝纓看來很小,在“小妹”看來也能算得上繁榮了。她覺得自己看得差不多了,這個縣令才不像她姑姑說的那麼“軟和”,一個把全縣的富人都薅到自己眼皮子底下看著的縣令,他能是個和氣的人嗎?

    這一手可太狠了!

    她裝成十分好奇的樣子,也擠進人堆裡,就站在祝纓的身後,想看看他到底在幹嘛。冷不丁地,那個蹲著吃橘子的縣令站了起來!

    他不但站了起來,還扭過頭來看到了她!

    “小妹”往後一仰,踩到了身後一個人的腳,她說了一句平日不會說的話:“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