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吃肉 作品

第98章 準備

    “哦?!是她?”

    祝纓道:“是。”

    她努力推薦了一回花姐,並且留下了自家的地址給王雲鶴,向他說:“醫術不敢說有多麼高明,勝在貼心。當年我問她以後的打算,她就說想學醫,尤其婦科。因為凡女眷,有婦科的病痛都羞於啟齒。男子醫術再高明,病人又不能與大夫親密交談,使大夫盯著臉仔細看。更不要提看到身上了……”

    話沒說完,王雲鶴道:“她是個心地很寬廣的人啊!想的甚是!”

    祝纓道:“所以府上有病人,千萬不可客氣。”

    王雲鶴道:“哎呀,哎呀,一定一定!不是你說,我也想不到這一里。不錯不錯。日後少不得要麻煩。”

    祝纓很高興地說:“回去告訴她,她一定會高興的!近來換季,府上也要多留心呀。”

    王雲鶴道:“當然。”

    祝纓順勢向他請教一件事——為父母請封。

    她的品級夠給親孃請個同品的命婦了。但是她家祖宗八代沒人當過官,她以前不懂這個!金大娘子教她時也沒提這個,因為金良他娘早死了,命婦的頭銜直接給了金大娘子。張仙姑和祝大就更不懂了,他們倆成天擔心女兒露餡,倒沒有爭自己的待遇。

    王雲鶴道:“要你自己具本請封。婦人從夫、從子。令尊麼……只好一個散官封翁,又或者是賜一個出身。”這樣的請封,祝大年紀也不夠,年節可能只有一點慰問品,他平時是沒有俸祿的。張仙姑反而是正經的母憑“子”貴,祝纓什麼樣她就什麼樣。

    祝纓笑道:“那可太好啦!”

    王雲鶴見她真心高興,也為她高興,道:“考核的日子還早,你可先去具本請封。考核前三天你告知我,我也正想觀摩一二。你的那位姐姐,京兆府給她安排一間淨室,不要在外面與人擠。”

    “好。”

    王雲鶴又詢問花姐於婦科之外還有什麼擅長之類,祝纓也回答了:“還會治一些外傷。庵堂裡多有被毆打得跑出來的婦人。”

    王雲鶴又是一番嘆息:“京兆府的教化還是不夠啊!”

    ——————————————

    被祝纓大力推薦的花姐此時又去了花街后街送藥。

    杜大姐勸她:“這裡亂,別總來了。”

    花姐心情正好,道:“總要做點事的!深宅大院,其實也亂。小祝做了許多事,我總也要做一些才好。”

    送了藥出來,不想竟又遇到了小江。

    花姐起初沒認出來她,小江換了一身藏青的道袍,頭髮在頭頂挽了起來,罩了頂小小的蓮花冠。她身邊的小黑丫頭也跟著換了身藏青的衣服,花姐是先認出了小丫,遲一步才發現是小江。

    此時,她與小江已經只有三步之遙了。

    兩人對望了一眼,花姐微微低頭,行了一個禮。

    她也沒抬頭,她也沒說話。

    她知道,不能再與她對視。她也知道,不能開口說話。

    兩夥人擦肩而過,小黑丫頭轉頭看去,只見那邊提藥箱的那個丫環也在轉身,她們兩個對望了一眼。小黑丫頭跳前一步,說:“娘子,是她們。可是沒有小祝大人。”

    “回家。”

    “哎!也不知道小祝大人在幹什麼。”

    ————————————

    小祝大人在忙著準備中秋呢。處理完奏本的事兒,跟王雲鶴那裡協調完,時間也往八月邁了。她得準備大理寺的中秋節。

    安排當值的人,她索性就要自己值這個班了,這個活計卻被蘇匡搶了去。蘇匡痛定思痛,決定多幹一些苦活累活,讓鄭熹看得見自己。祝纓請示了鄭熹,就給了他這個班,同時安排了中秋節當值人的餐飲。

    又以大理寺的名義訂了些中秋節的應景之物,照著品級陸續發下。她雖然砍價狠,但是這筆買賣也不小,還是有人願意跟她長期合作。

    她訂購的那些商鋪,都拿東西送到她家裡,說:“樣品。”

    於是祝纓又額外收到了各色月餅足有幾十斤、兩大簍的螃蟹、各色瓜果數筐、雞鴨魚肉、菜蔬、酒水之類還有人送了她幾盆菊花。這些還真是“樣品”,花樣是真的多,每樣一點也聚成一大堆了。祝纓就算不拿大理寺的那一份兒,這些他們家都吃不完。

    祝纓還知道,商家會再準備一部分“損耗”,塞給一些其他經手的小吏之類。這種事是很難禁止的,祝纓能做的,就是控制品相,親自把關這些要發到同僚手裡的東西。然後再拒絕掉送到她家的貴重物品,留一些“樣品”算收了人情。

    張仙姑道:“往年也不見有這麼多呀!”

    祝纓道:“我換差使了。”

    然後和花姐商議著:“快秋收了,這些月餅咱們也吃不完。除了往幾處相熟人家走禮,多出來或送到外面給乞兒,再給佃戶家各幾斤。”

    祝纓讓杜大姐揀些一筐果蔬配上十斤月餅、一些雞蛋送慈惠庵,再收拾一盒子月餅配上十隻螃蟹、一罈酒、一隻雞湊成四樣送給金良家。金良家回禮是豬頭豬蹄之類。又有溫岳家,也和金良家一樣。

    她親自把一簍螃蟹、十斤月餅、一條魚、一罈酒、一筐時蔬、一隻鴨子給送到鄭熹府上,甭管多少,凡是過節,她現在是不會忘了給這位上司多送一份禮的。鄭熹也知道她這個習性,也笑納了,命人蒸了螃蟹跟鄭侯一起吃。

    鄭侯不無感慨地說:“我得到一個這麼順手的人時,我都五十歲了,他也三十好幾了!你小子現在就撞上了。”

    王雲鶴那裡是鮮果和酒配兩盆菊花。

    又給老馬、老穆這樣的“故交”與張班頭、楊仵作家也送了一些。

    除了留兩天自家的飯,她左手進右手出,都分光了。

    祝家裡,祝大不愛吃螃蟹,所以往年也不怎麼買這個東西。以前窮的時候下河摸點蝦蟹螺煮了,有時候鹽都沒有,吃了還容易鬧肚子也沒什麼滋味。他就說:“哪如吃豬蹄好?”

    花姐把螃蟹配紫蘇蒸了,調了姜醋,熱了黃酒,再配上幾道小菜。給祝纓剝了個螃蟹,剔了一殼子蟹黃,澆上姜醋:“嚐嚐?”

    祝纓拿了一吃,道:“鮮!”

    花姐又給她配黃酒吃螃蟹,張仙姑也學著樣子,說:“哎,都是螃蟹,怎麼味兒就不一樣了呢?老三小的時候呀,有一回餓得慌,就弄這個吃,噫!僅此是沒毒罷了。”

    祝大將信將疑,也嚐了兩口,接著就放開了吃起來:“味兒是不一樣了!京城真是個好地方,人進京貴,螃蟹進京也好吃了。”

    祝纓笑著搖頭,花姐也由他去說。花姐說:“過了中秋就快秋收了。”

    祝纓道:“今年我去盯去吧。”

    張仙姑道:“你不坐衙啦?”

    祝纓笑道:“今年我也得看著秋收呢!”

    她現在的差使還管著庶務,其中一項是大理寺的公費收支。她本人是不怎麼懂種田的,但是大理寺是有產業的。各衙司都有自己的一分地,租出去也收租。她決定今年去盯一盯,也是為了知道一些稼穡之事,也是為了創收。這樣日後經手自家田產的時候心裡也能有個數。

    張仙姑道:“往年他們管事的不盯嗎?現在就你去,你哪知道下地有多苦!”

    “又不用我親自幹活。”祝纓笑道,“我的酒是不能白喝的,王大人已經答應了,他去巡視的時候,我跟著一道去。”

    王雲鶴是個重視民生的人,秋收了,他要下田去看看。祝纓聽人說了,也纏著要跟著下去。王雲鶴去勘測水利,她也跟著去。

    王雲鶴不是隨便下田的,他心裡有賬,看看收成,哪裡收成好,哪裡收成不好,這個時候最直觀。據此最終調整一下水渠的方案,開渠的時候儘量避免毀壞良田,又可照顧薄田。

    祝纓跟著他,不但能學點東西,還能為大理寺、為自己家的田地爭取一點額外的水利方面的好處。

    她一身短打跟著去,戴著個斗笠,也不嫌泥土髒,跳下田埂去捏土質,又或者親自去看水渠。

    王雲鶴看她親自動手收割,開始還摸不著門兒,動作很慢,很快就能上手,割完一壟莊稼才收手。又見她拿鍬試著挖土,也很快就上手。王雲鶴就非常的喜歡,笑道:“這樣才是能做好親民官的人呢!你只在大理寺,可惜了呀!”

    他既惜才,又遇良才,不免又要多說幾句:“你在大理寺,主持完這兩件事後,過二年,當設法外放才好。不做親民官,不知國家事!要多在地方歷練,各地風物不同,頂好多任幾個不同的地方,間隔遠一點的。國家很大啊!不要以為私自民間就瞭解民間了,你只不過熟悉你來的那個民間。別的地方,也是民間。”

    “哎。”祝纓隨口答應著,這事兒也由不得她不是?還得看鄭熹。何況她也沒什麼別的追求,熬著就能升資歷升官的,她跟“天下”是真的不熟,不怎麼願意為“天下”考慮的。

    王雲鶴卻很認真,對她說:“劉松年的稿子寫出來了,你先拿去。他寫的東西很有些門道,不要覺得戲作淺顯。你多看看對你也有好處。”

    “是。”

    祝纓跟王雲鶴混了小半個月,規劃水渠的事兒又學了不少,還硬從王雲鶴手裡多摳了五里渠。她的田產那邊本來王雲鶴就打算再修一條小渠引水經過的,現在她又為大理寺的公田多爭了些額份,頓時心滿意足。

    又親自監督收割。將佃戶名單再重新梳理一遍,做了相應的調整,按照家庭的人口、勞力的多少,生活的情況重新分派來年的土地。親自和佃戶算租子,不再讓莊頭之類佔便宜。查出前任莊頭貪汙之事,一併把他給辦了。彷彿宰了一頭年豬。

    沒了這人從中再剝一成皮,則佃戶可少交些,而大理寺的公費又多了一筆。

    她敢幹這個事,也是因為這個莊頭是前任大理寺卿弄過來的,現在那位仁兄早不見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回來主持大理寺了。

    祝纓又重新提拔了一個人來管莊子上的事,在城外浪了小半個月,回去向鄭熹交差。

    鄭熹道:“我還道你忘記回來了呢!”

    祝纓道:“我不是每天都應卯,辦完了事兒之後再出城的麼?”

    鄭熹罵道:“你是門口的鑼鼓嗎?別人戳你一下你必有回聲!讓我說你一句又怎麼的?!”

    “那個,大理寺斷案子的地方,不就應該是事事有迴響的麼……別別別別扔那個,那個沉,砸著疼!”

    鄭熹放下硯臺:“老黃!”

    老黃趕緊打水給他洗去手上的墨汁,鄭熹道:“你那選獄卒的事,是不是該開始了?”

    “是的!已經準備好了。”

    鄭熹聽了彙報,又看了那幾篇簡明的公文,道:“這字很好呀。”

    “嗯,王大人找劉松年寫的。”

    “你膽子居然不小,敢直說他的名字!別叫他知道了!咳咳!他的書法也是不錯的,你揣摩揣摩。”

    “您是不是見獵心喜?喜歡原稿您就留著唄,上面的內容我都背下了。”

    “呸!稀罕麼?”鄭熹有點猶豫,還是把原稿還給了祝纓,“不識貨!”

    祝纓毫不客氣地把原稿收了,回去準備選拔的事項了。

    一時之間,整個京城的閒人都踮著腳尖往京兆府那兒看——要動真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