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百四十一章 生僻字的重要性





“到底該是哪個字呢?其實以上說法都錯了。這個字的寫法,卻是熊字少了一點,讀音為‘尼’。”





“現在的粵省還保留這個字,有一個地方,就叫做熊(尼)山。”





“證據也是有的,《史記·夏本紀》正義亦云:‘鯀之羽山,化為黃熊,入於羽淵。熊,音乃來反,下三點為三足也。’講得非常的清楚了。”





“而束皙《發矇記》雲:‘鱉三足曰熊,龜三足為賁,由是言之,熊者熊(尼)字之訛,熊即熊(尼)也。”





“《左傳》釋文雲:‘熊一作能,三足鱉也。’”





“任昉《述異記》專門辨析過這個字,認為熊(尼)這種生物,‘陸居曰熊,水居曰能。’應該是一種熊屬之獸,又可以居水。”





“但是熊不可以入淵,所以還是三足鱉的熊(尼)的解釋,更加合理。”





“而鯀化為玄魚一說,則既可以理解為古代鯀字的另一種寫法“鮌”字之析離,也可以理解為熊(尼)的發音的異讀。”





大家不由得都試了一試,發現“玄魚”的讀音,連起來和“尼”還真有些接近。





“最關鍵的是字型,上邊是能,下邊三點,這應該是一個象形字的演化,三點,正好代表這種鱉的三足。”





“到現在我們差不多就可以考證清楚了,鯀,鮌,(骨系),都是當時生活在嵩山一帶的部落首領的稱呼,這個部落和魚有密切的關係,也就對洪水有相當的認識,因此在部落聯盟裡,被委以了治水的重任。”





“從(骨系)這個字我們也可以引申出聯想,上古時期的人們,經常用一種類似鏟子,叫?或者臿的工具,就是將野獸的肩胛骨系在木棒一端製作而成。”





“所以我們是不是還可以從這個字看出來,鯀,其實還是善於使用骨?的部落?”





“而熊(尼)呢,是一種像鱉,三足,具備和龍相似能力的神獸。”





手機用戶請瀏覽wap..org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