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二十五章 菜系起源

  “士子登科,官員拜相,這也如同越過龍門,因此舉辦的宴會,就叫做燒尾宴了。”周至解釋道:“然而細究那五十八道菜品,食材是極盡山珍海味,水陸雜陳,但是光糕餅點心就多達二十多種,飯也三四種,剩下類似魚膾和臘肉拼盤的又是好幾種。”

  “調料更少了,奶,油,酥,蜜,應該還有醬和鹽。”

  “手法就是煎煮蒸烤炸,以及純冷盤。”

  “這已經是到了頂的宴席了。”

  “蜀中在當時的確是有遊宴之風,不過從《東京夢華錄》裡記載過宋人在汴京城開設的‘川飯店’來看,菜品不過是插肉面、大燠面、大小抹肉淘、煎燠肉、雜煎事件、生熟燒飯幾種。”

  “那書裡的這個川飯店,怎麼就能夠確認是最早的川菜館呢?”老李問道。

  “因為這裡提到了燠肉。”周至笑道。

  “燠這個手法,就是將肉、魚以鹽和香料醃製之後,入油甕予以保存,這個做法直到現在在川中依舊存在,就是著名的‘油肉’,‘罈子肉’。”

  “很顯然,這幾樣菜品更像是快餐店的風格,不是大席。”

  “這可有些出人意料了。”費觀說道:“我們蜀中號稱美食之區,原來在唐宋之時,還屬於美食荒漠?”

  “其實也不能這樣說,那只是和現在相比。”周至笑道:“不過晚清以前,蜀中飯館,俗稱叫做‘鍋鍋眼’,就是幾排爐灶擺上幾十種燒菜,客人隨到隨添那種。”

  “而宴席多是從鄉間壩壩宴發展而來的,主營也是‘三蒸九扣’,菜品都在大蒸籠裡,客人來點幾個扣到晚盤裡,加上前菜涼菜和後菜時蔬泡菜,也能成席。”

  類似小館子直到現在也滿蜀都都是,眾人想想的確也是如此,不由得點頭。

  費觀問道:“那我們蜀中菜系,是如何發展成今天這樣的啊?”

  周至說道:“說起來啊,還是蜀都人喜好遊宴之風帶起來的,不過卻是在北方的宴席的格局標準引入到蜀中之後,讓蜀中人打開了眼界,之後將這個菜系發展到了極致說形成的。”

  “清末的蜀都也流行宴請,不過當時高檔的宴席,都是大戶人家的家廚或家屬自辦,很多家廚家屬都有一手好廚藝,這既是‘私房菜’的前身。”

  “清道光以降,自辦方式開始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包席消費,即委託專業的包席館上門承辦宴席。‘請客何須自設饌,包來延席省操煩。’這首竹枝詞反映了當時成都的包席消費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