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百九十九章 不斷創新

  “最後我們說說禿尾龍,禿尾龍非常好辨認,就是角龍形象去掉掃帚型的尾部,變成小尾甚至禿尾。”

  “這個紋樣為清代官窯瓷中獨有,尤以康熙朝製作最盛。主要與一個傳說有關。”

  】

  “清朝袁枚所著《子不語》中記載了這個傳說。”

  “天上曾有一龍,被罰至人間,投胎于山東文登縣畢氏婦腹中,產後化為小龍,其父以刀斷其尾部,於是成為禿尾龍。該龍斷尾後飛至東北,落戶白龍江,化名黑龍。”

  “黑龍長大後與江內危害百姓的白龍苦鬥幾番,最終獲勝,成為江中主宰。從此沿岸風調雨順,黑龍也被尊稱為‘禿尾巴李龍爺’。”

  “為紀念其功績,當地人們將‘白龍江’改名為‘hlj’,使用至今。”

  “hlj流域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具有極為特殊的地位,一直被清政府視為‘龍興之地’。因此禿尾龍紋飾在清朝官窯瓷中的得以大量使用,成了改朝換代的宣傳工具。直到乾隆朝統治穩定後,才漸漸消失,重新回到角龍的正常造型。”

  “總結起來,拋開角龍,無尾龍容易辨識不談,瓷器上其餘三種龍的造型,基本可以概括為螭、夔皆無鱗而獸足,其中無翼者為螭;雙足有翼者為夔;足可有可無、可二可四,然有鱗有翼者為應。”

  “輔助特徵裡,含西番蓮者,基本為夔;含靈芝者,基本為螭。”

  “從元明清三代龍紋的使用情況看,明朝宣德年間開始,同時出現螭龍、應龍、夔龍三種新穎造型,說明當時御廠制瓷創新、變革力度之大。”

  “雖然後朝御廠制瓷業幾度繁榮,但造型主體,依舊以宣德朝為基礎。”

  “所以宣德朝制瓷在明清御廠發展過程中的地位,也能通過龍紋體現出來,那就是承前啟後,為後代奠定了基礎,具有劃時代意義。”kΑnshu伍.ξà

  “而其後多種不同龍紋造型的變化發展,到後來甚至造成了博物館和拍賣行在辨識上的困難。也反映出御廠紋飾設計在吸取、繼承中國傳統文化時,還在不斷演變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