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百一十三章 破綻

  “真是這樣?”那中年人有些疑惑:“張老?”

  “周小友說得沒錯。”張老說道:“瓷器鑑賞,的確是用不上手套。”

  一句話出口,邊上其餘幾個男人也偷偷將自己的手套給取了下來。

  周至說道:“先說為何不是同治青花吧。義兄之前那就是在瞎說。”

  “晚清時期的青花,無論是同治還是咸豐,甚至承接其前的道光,其實都是一樣的毛病,那就是胎釉的粗松更加明顯,民窯胎質便更加鬆軟。”

  “也有少數較為輕薄、瓷質較細者,但是釉面又不平整,且多泛瑩白;而厚釉者卻更顯質粗鬆軟,釉面渾濁,透明度及硬度都不及清早期三代之器。”

  “當然這也是說與前朝相比,即便是同治官窯,也不是後彷工藝可以比肩的。”

  “正好我這裡有一件大開門的乾隆官窯印泥盒,大家對比胎底,就可以看出特點。”

  說完將之前裝八寶印泥的乾隆印泥盒取了出來,放到桌上:“這件印泥盒底款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年字斷筆,本是內府樣式,青花為上等浙料,髮色帶紫,胎底發青,細膩,注意細看,還有一點胎紅。”

  “胎紅也叫火石紅,多由胎釉結合處析出,真正的火石紅,色澤柔和鮮豔,和諧自然,越遠離胎釉處火石紅色澤就越淺澹;”

  “而造假的火石紅,在器物胎底隨處可見,色澤深淺不一,或過濃或過澹,很不自然。”

  “如果用放大鏡下觀察,真火石紅晶瑩閃亮,深入胎內,與胎土融為一體;而假火石紅則缺乏生氣,浮在胎體表面。”

  “根據耿寶昌先生《明清瓷器鑑定》雲:‘元、明以來胎體足部所呈現的火石紅痕,時代越早便越濃重,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漸行消失。‘”

  “究其原因,是人們破解了火石紅產生的原因,那就是胎體內含有礦物質,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在冷卻過程中二次氧化形成。”

  “即便是現今jdz複製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墊燒,或是入窯前故意讓新瓷胎的砂底受潮,也會呈現出火石紅現象。”

  “這件印泥盒雖然小,但是諸多特徵無論是胎底,釉色,青花髮色,形制,圖桉,底款,包漿,胎紅,都非常符合乾隆早期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