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七百八十九章 互聯網

這個網於1969年便投入使用,剛開始的時候只有四個節點,到了1981年發展到94個。與此同時,最大的信息檢索系統dialog也接入了阿帕網。

互聯網的雛形,因此便初步顯現了出來,其後很多標準和特性,在80年代逐步建立起來:

1983年,保羅·莫卡派喬斯發明了dns;

1984年,米國國防部把tcp/ip協議確定為所有計算機網絡的標準,為互聯網的全球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1989年,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eb,為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做好了準備,從那之後,站點開始了迅速發展。

在互聯網標準已經完善後,中國的學者專家們也開始為接入互聯網做出努力。

由於米國有政策強制對中國進行信息封鎖,所以中國也只能通過學術研究的形式進行探索。

最終經過政府長期的努力,於80年代初,成功在香港和bj設立國際在線信息檢索終端,實現和阿帕網相連,最終接入dialog數據庫系統。

也就是說,中國互聯網的應用起初是通過信息檢索工具的方式融入的。

直到1987年,另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有力的推動了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就是電子郵件。

1987年9月,在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維納?措恩教授的幫助下,王運豐教授和李澄炯博士在bj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建成一個電子郵件節點,並於9月20日向德國成功發出了著名的“越過長城,走向世界”的電子郵件。

這預示著中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算是一個可喜的進步,然而並不是全功能接入。

現在中國的學術機構正在努力的申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同時也在聯絡米國支持此舉的人士大力遊說,其中自然基金會主任斯特芬?沃爾夫,以及李樂山這樣的華人信息科技大老,都在其中。

加之李啟嚴本身是港大校董,李樂山本身也是港大校友和名譽教授,因此李家和港大的關係很深,李樂山這幾年也頻繁回港,指導這裡的互聯網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