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九十二章 但有一疑,直當贗品

    “最終發現,油以暴曬六年以上,脫水充分,大分子穩固的蓖麻油為最佳。”

    “但是油料在紙上容易暈散,帶得硃砂也要跟著擴散,於是人們又開始想辦法,通過往印泥裡增加纖維的辦法,達到不走泥的效果。”

    “試驗了棉花、楊柳花凳諸多纖維,最終發現最佳的是艾絨和藕絲。”

    “艾絨及時艾葉經燒煮過濾晾曬捶打得到的極細纖維,一斤艾葉能得三四錢而已。”

    “而藕絲就是折斷蓮藕莖稈拉出來的細絲,一萬斤藕梗才能得二兩五錢藕絲,只夠製作十盒印泥。”

    “因此清代《繪事鎖言》記錄:‘欲合印色者,先制油,次制艾,次制沙,三者備而色成也’。”

    “至於你剛剛說剛好都是瓷盒,那也屬於外行話,明代高廉《燕閒清賞箋》講得清楚:印色池,以瓷為佳,而玉亦未能勝也。故今官哥窯者貴甚。”

    周至心滿意足:“那是他們也踅摸不到汝窯印色池……不過一萬斤藕梗十盒印泥……這本錢也下得未免太嚇人呢。”

    “之所以瓷器最佳,是因為陶器玉器會‘吃油’,料器犀牙會浸色,而琺琅器更是會被硃砂腐蝕銅胎,金銀器愈加惡俗。”四表舅繼續講到:“不過你要以為一萬斤藕梗十盒印泥便到了極致,卻又是山豬兒沒吃過細糠了。”

    “四表舅這話說得……”周至想著才剛剛開始轉頭的國力:“這樣的細糠,怕是百年內也沒啥人吃到吧?”

    “也是……”四表舅將印泥盒逐一的打開:“這個,是宋代蜜制朱磦,這個,是明代永樂初年油調硃砂,這個是康熙常州龍泉藕絲印泥,這個,乾隆璟玉堂八寶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