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四百九十二章 但有一疑,直當贗品

    “浙料青花髮色豔麗,但是也有元青花類似暈染的效果,說明當時浙料的性能還不穩定,也未免又彷蘇料效果的嫌疑。”

    “早期乾隆青花模彷的還是雍正,康熙一路,但是胎質沒有康熙青花堅硬緻密,也沒有雍正青花均勻細膩,功夫都做在表面,唯獨花紋繪製功夫,可追永宣,當然了,因為用料的關係,髮色卻又不如。”

    “總體來說,乾隆青花的特徵就是胎粗,工細,料不如,青花早期用筆澹雅,有暈染,犯紫;中期髮色沉穩,無紫,開始滿工,增加了類似書法雙鉤那樣的勾勒填色手法;後期器型偏僵化,畫工開始粗糙,青花藍中發暗。還是很好辨別的。”

    “還有個大家都知道的特徵,”周至將印泥盒翻過來:“乾隆官窯底款,年字必斷筆,本來是內府樣式的僵化要求,到後來卻還成了鑑別特徵之一。”

    “這次去首都機會難得,那裡好東西不少,”四表舅點頭:“只記住一點,九十九真但有一疑,直當贗品處理。”

    “自己眼力之外的東西,就算是別人再吹得天花亂墜,也不心動。”

    “寧錯過,莫殺錯,以你現在的眼力,瓷器一門上應該吃不了虧了。”

    “是。”周至接受四表舅的教誨:“不過書畫一道我算是剛入門……”

    “你這剛入門的起點實在是太高了些。”四表舅笑道:“將盒子都打開吧,今天給你講講印泥裡邊的門道。”

    周至將宋,明,康熙,乾隆四個印泥盒子一一打開。

    “印泥盒傳說始於唐代,《格致鏡原》有記錄,唐陳茂為尚書郎,每書信印記,搗硃礬,澆麝酒,匣以鎮犀,養以透雲香,印書達千里香不斷。差不多是最早的硃砂印泥的記錄。”

    “不過也只是少數,而直到宋代,鈐印也多用墨,元代而多用青,大用還得是到元末。”

    “最初的印泥是以白朮汁調和硃砂,因為水乾之後硃砂會脫落,到了南宋,便開始用脫水後的蜂蜜調製,以增加印泥的粘性。到了元明時期,開始出現了真正以油料調和的印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