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兩百八十五章 奠基者們

    “《漢語音韻學常識》!”池薛荔更加生氣了。

    說起這門學問來,近代的傳承脈絡其實非常的清晰,大體可以分作“家學派”和“國學派”。

    其中有幾個人是繞不開的,

    第一條路子就是乾嘉學派的戴震,及其大弟子段玉裁,段玉裁又傳與辜少鹹,之後是辜家幾代子孫。

    這一路一開始基本是私學,家學的路子。

    第二路是章太炎,及其大弟子黃侃,黃侃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其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自成一家,多有創見。

    這一路算是家學和國學結合,黃侃出身成都名門,父親是成都知府,自幼嚴格薰陶,結果卻跑去宣傳革命,被學校開除,後來去日本留學才結識的章太炎。

    第三路是王力,這個就是純國學派,年輕時候考進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趙元任。當時清華國學院有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王國維對他讚賞鼓勵,讓他跟了“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學語言學。國學院畢業後,又接受趙元任的建議,去了當時世界語言學的中心——巴黎,後來以論文《博白方音實驗錄》獲法國文學博士學位。

    而周至剛剛所說的如今大部分文科學校在用的大學教材,編撰者唐作藩,就是王力的得力弟子。

    這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說起來,這些人都是中國現代語言文字學、文學、音韻訓詁學的奠基人、國學大師,然後似乎因為金字塔頂尖上就這幾個人,所以相互之間還非常熟悉。

    比如辜少鹹曾得黃侃的推薦,到中央大學傳授語言文字學;而王力也因戰亂校址內遷成立西南聯大的時候來到蜀中,認識了辜少鹹,曾經攀著車窗跟他交談良久,諄諄叮囑,說他是難得的人才,要他多為語言科學做貢獻。

    當時那一代的學子之間,以學問相砥礪,相激賞,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中國現代語言學,可謂是意氣相投,同心協力,因而才各自成就,共同成為中國現代語言科學的巍峨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