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兩百零四章 糖碌

    此時,加入適量的石灰粉,經攪勻後,即時舀入大木桶,迅速抬到外頭,倒到用草蓆鋪好的糖格上磨平,最後切片,就叫“黃片糖”。

    如果倒入一個個小碗裡凝固,就叫“小碗糖”。

    如果更加純淨的,那就不合再稱作紅糖、黃糖,而是固體蔗糖了,古代將純淨的液態蔗糖稱作“甘蔗餳”,而固態蔗糖稱為“石蜜”。

    因此一般的塘坊需要三個大師傅,一個是榨匠,需要懂得喂榨、支榨、敲尖等榨匠技術;

    第二位是火頭,需要懂得吊灶、燒頭尾兩鍋、讓火等技術。

    最重要的一位就是唐匠,相當於總工,什麼都得會,從糖匠自身的吹水,耍葉子,放灰、點糖、殺糖外,還要懂得火頭和榨匠的工作。

    要出好糖,須要“灰足、火扣、泡子清”,上下工序協調配合。

    灰足,就是作為凝固劑的石灰要下得恰到好處。

    火扣,就是糖漿的火候要剛好,糖漿中的糖水比例也要恰到好處。

    泡子清就是糖漿質地乾淨,不能有太多的雜質。

    所以真正高明的糖匠,不管什麼土地種出的甘蔗,只需要嚼上幾嘴,就能知道當天的糖水吃不吃灰、吃多少灰。

    待頭鍋糖水煮到並鍋後,把握好灰量,一次性放下去,出來的糖砂必然口細、顏色好。

    所以他們和中醫一樣,也有望、聞、聽、切四門功課。

    望就是觀察,檢查糖水吃不吃灰;

    聞,就是通過糖的糊味判斷糖漿的成熟度;

    聽,聽哪口鍋沒水了,讓大火頭添加糖水,聽泡子聲音有沒有恰到好處;

    切就是驗收,糖出碗後拿手上一摸,就能知道這次出糖的質地,大體在什麼價位。

    這些是周至的“本質工作”之一,收集整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方言研究一樣,這也是周至自己給自己找的事情,他沒敢胡亂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麼古怪且過分西化的名詞,而是用了更加簡單的“傳統技藝”四個字,告訴自己的乾爹這些東西存在文明價值,和文物一樣需要整理保護。

    然後乾爹就說這個想法非常不錯,既然是你想的,那就從你開始做吧。

    這也是乾爹吳靈均的一貫教育方式,鼓勵你暢所欲言,但是既然你認為自己掌握了真理,那就麻煩你在闡述之前,先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