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十九章 望叢祠

    南為子規園,北為漣漪園。

    子規就是杜鵑,杜鵑就是杜宇的化身;

    漣漪與水有關,相傳鱉靈是荊人,化屍逆流而上,從長江游到郫都。

    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臺亭閣。

    每個樓都有其典故來歷,稻蓀,就是稻子割去之後再生的稻穀,說明當時蜀中水稻,已經可以一年收穫兩次。

    “聽鵑”,池薛荔搶答,自然就是“杜鵑啼血猿哀鳴”那個“聽鵑”了。

    看著望叢祠內,南北貫通著大片水域——鱉靈池,周至說道:“其實我覺得杜鵑啼血這個典故,有待商榷。”

    “什麼意思?”

    “這個楊和應該清楚,杜鵑又叫布穀,到了春天應當耕作的時候……”

    “它就會喊‘兒緊睡起’,‘兒緊睡起’!叫人趕緊起床呢!”楊和說道。

    “所以‘望帝春心託杜鵑’,即便不是詩人的本意,但僅就字面意思,是不是可以另有一解?”

    “這就是望帝開闢出了農耕文明,希望大家不要在春天應當播種的時候懶惰,死後也要化作杜鵑鳥,繼續著自己的使命。”

    “這個歷史轉折點非常重要,蜀川平原,從此一步步變成千裡沃野,天府之國。”

    “到了今天,蜀川已經成了全國第一糧食大省,生豬大省,全國非常重要的白酒大省,蠶桑大省,其實就是二帝時期奠定的堅實基礎。”

    說完指著祀殿兩邊的一副楹聯:“所以後人制下了這幅對子,千秋遺德,追許崇深。”

    池薛荔看向對聯,寫得卻是——

    蜀國破天荒,憶冠裳讓後,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遠;

    巴人追地載,當花鳳來時,杜鵑啼處,千秋風雨二陵多。

    殿內還有二帝的塑像,三人進去,恭恭敬敬地給二帝鞠躬行禮。

    從殿內出來,周至又給池薛荔繼續導遊:“蜀都人愛嬉遊,善農耕,晚清有位詞人叫李炳靈,鑑於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面,寫過一首《臺城路》。”

    “蠶叢柏灌初開國。遺基又承杜宇。

    鱉墓雲封,鵑城日朗,俊遊合攜俊友。

    魂歸何處。只三徑煙霞,幾堆塵土。

    翠筱紅牆,行人憑弔自來去。

    當年群雄角逐,有君臣揖讓,明農治水。

    運繼唐虞,功希禹稷,西蜀山河永固。

    淳風已古。

    笑五季六朝,中原割據。

    稱帝稱王,天下遂多事。”

    “我蜀川人內戰外行,外戰拼命,其根子,恐怕也是歷史源流養出的基因。”

    池薛荔笑道:“這裡果然是好地方,可笑我近在咫尺,今天才瞭解到這麼多。”

    周至說道:“這裡還有一個習俗,插秧完畢,大家會來到這裡,舉行賽歌會。”

    “人們會往姑娘媳婦身上丟李子,據說誰捱得多,誰就生得多。”

    “有些當婆婆的心急啊,就專門在這一天,拉了媳婦到望叢祠來揀李子。”

    “可惜啊,那樣的景象,如今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