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五十九章 望叢祠

    祠堂內雖然荒涼,但是建築結構大體都在,還有兩百多株森森古柏,兩個周圍百米的大冢。

    周至帶著池薛荔和楊和,一處一處地遊覽。

    “古蜀國的文明,最早壓根沒有成都平原什麼事兒,而是從嘉州沿著岷江一直上溯到青藏高原邊界,抵達連接祁連通道的黃河流域,再沿著黃河折向東南,抵達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區——黃土高原。”

    “這就構成了一條溝通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讓古人可以遷徙流動的通道——岷江文明走廊。”

    “古蜀先人,其實主要是在如今的彝族、羌族、藏族地區活動,那些先民的服飾、相貌,在彝羌兩族的服飾相貌中,也有保留。”

    “直到唐代,這條通道都依舊發揮著文明遷徙的作用。唐代一支吐蕃人,沿著這條通道,從岷江上游抵達銀川附近,最終在套外繁衍生息,建立了一個王朝——西夏。”

    這些東西都是池薛荔不知道的東西,如今一般的書籍上也看不到,池薛荔也對這些很感興趣,不由得聽得入神起來。

    “而蜀人是從哪裡進入的蜀川平原的呢?就是從這裡。”

    “他們在岷江上游的玉壘山下發現了一條通道,從那裡,可以最方便地從岷江流域,進入蜀川平原。”

    “於是杜宇便帶著族人,佔據了這個通道在蜀川平原的入口處,這就是郫都的由來。”

    “所以揚雄在《蜀帝本紀》裡記載:杜宇‘代魚鳧為王,徒都於郫,即杜鵑城也。’”

    “杜宇作蜀王后,稱望帝。當時岷江洪水大發,淹沒川西平原,丞相鱉靈來自長江流域,有治水的經驗,因此望帝命其治水。”

    “鱉靈劈開玉壘山,鑿出寶瓶口,疏通岷江之水,變水患為水利,化西海為田疇,讓川西平原從魚鳧時代的漁獵文明,進入瞭望叢時代的農桑文明。”

    “這項工程,奠定了都江堰工程的基礎。之後望帝退隱西山,禪讓帝位於鱉靈,稱叢帝。”

    “郫縣縣誌裡有記載,祀望帝的‘崇德祠’,原在灌縣二王廟處。”

    “而《岷陽二帝前後志》記載:‘叢帝歿後,鹹葬於郫,舊有廟,古邑南去郭一里’。”

    “直到南朝齊明帝時,刺史劉季連才將崇德祠從灌口移建於郫縣叢帝祠旁,後與叢帝廟合併,成為合祀二帝的‘望叢祠’。”

    “後來這裡的人流行一句話:‘端午祭屈原,岷陽朝杜主’。”

    “所以天下祠堂,如蜀都漢昭烈祠,也就是俗稱的武侯祠,都是一個正門,而望叢祠是二帝合祀,所以開有南北兩道正門。”

    “這也是我國西南地區,唯一以一祠祭二主的最大的帝王陵冢。”

    二帝陵前分別豎“古望帝之陵”、“古叢帝之陵”石碑。碑高丈餘,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書”。

    “這兩個墓是虛冢,其實是北宋仁宗的時候造的。”周至說道:“這兩塊碑以前被毀過,現在的這兩個,是複製品。”

    接下來周至一路走在前頭,一路就著景物建築,給這兩個人講解那兩個人的故事。

    這裡的建築風格不同於一般祠廟,雖然原祠是按會稽山禹陵的規劃而建,但因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分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