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639章留到最後來解決

  “這天下,七國之眾,我王,難道您不覺得還是有些多了嗎?”範睢雙手一拱卻是向秦王提問道。

  不待秦王回答,範睢便接著說道:“凡與趙之戰,長平也好、洛城也罷,皆是趙國以多國而欺我秦之一國,若是秦趙一一相抗,我大秦虎狼之師,豈會敗績?”

  “故,我大秦如今之志,當不在與趙國爭一時之長短,而當與趙國一同掃滅諸國,將一切後顧之憂,並趙國可能之支援,全都扼殺,最後再率全國之軍與那趙國決一死戰。”範睢雙手抱拳,衝著秦王深深一禮道。

  顯然,範睢這是將自己的“遠交近攻”的國策給再度的深化了一番。簡單來說,及時要將趙國排除在進攻範圍之外。

  當然,隨著趙國被排除在進攻範圍之外,連帶著整個進攻序列也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想要實行這一國策的改變,還需要秦王點頭才行。

  果然,略略思索了一番之後,秦王還是提出了他的疑問:“如今之世,兩強並立,即便是我軍不願與趙軍為難,可我軍在攻略其他國家之時,趙國難道會袖手旁觀?今年周地之戰,已是明證,趙國即便是大軍在外,也糾結了三國之力而抗我秦國也。來年,我軍攻伐之時,趙軍來襲,又當如何?”

  “我王容稟。”範睢當即說道:“周地者,天下之央也。其地理位置太過重要,不僅是我秦國東出之要,更是連通著趙國河內之地,加之其富庶之稱,趙國不敢不問,也不能不問也。故此,才有了四國聯軍之事也。”

  “然,我王當知,與三國相盟,趙國乃是承諾不取周國一地,這才有了魏、韓、楚之盟約也。而待我大軍迴轉,襲佔宜陽以作據點,趙國也並未發大兵來攻之。”範睢繼續解釋道:“由此觀之,趙國只是懼我得利太多,而非死命糾纏,不欲我得之一利也。”

  “而經過魏、楚討地一事,趙王也該明白,趙秦相攻,得利者乃諸多小國也。若是韓、燕之流也就算了,畢竟地小人稀,即便有所野心,在如今之世,也斷難成事。

  可魏、齊、楚之三國,皆或為諸國霸主,若是得利經年,未必不會成為除秦趙之外的第三極也。此絕非趙王之所願意見到之事也。此從趙國強取淮泗並東郡之地,可見一斑。

  故,只要我國不觸及趙國之核心利益,必能與趙國形成滅國之默契。

  而若是能與趙國形成默契,於我大秦而言,一可破我大秦東出之困局,二可破兩強相爭之難事;於趙國而言,可免兩地作戰之擔憂,亦可不再束縛於魏、楚之盟,可謂雙贏。

  以趙王之智,當不會拒絕也。”範睢最後總結道。

  應該說,範睢的想法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經過洛城一戰,至少已經證明了,趙國暫時還缺乏兩線作戰的能力。

  此次作戰,要不是臨時拉來了四國的聯軍,極有可能最終的結果就是趙國收穫了一個九原郡,而秦國則將收穫整個周地。

  而範睢提出的先滅小國,再行決戰的思路,卻也正與趙括想要的不謀而合。

  只不過,在趙括的計劃中,還有屯田制度對耕戰制度的制度碾壓,更有冶鐵帶來的科技和生產力的碾壓,二者相結合起來,那便是從國力到軍力的全方面的碾壓,而這才是趙括敢於將戰事後延的全部底氣。

  至於範睢的底氣,一半還是來自這數十年裡,秦軍幾乎攻無不破的歷史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