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417章 趙國變法應何從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老馬同志果不欺我也!

  此戰過後,掃清了內憂外患,或許自己最為迫切要做的,就是“發展”了。可是,在這個近乎半封建、半奴隸制度的國家體系中,想要“發展”,談何容易?

  即便自己已經掌握了絕大多數的兵權,可這看似穩固的兵權體系之中,士族的影響力有多大,世家的關係又有多盤根錯節,根本無人可知。

  甚至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比那高高在上的趙王還要難對付啊!否則,歷史上趙國的改革變法也不會僅僅留下“胡服騎射”這四個字了。

  是的,歷史上的趙國還真的就改革變法過,就是趙武靈王所推崇的“胡服騎射”。甚至趙國的變法還是是吸取了魏國變法失敗的教訓,轉而學習秦國的變法的。

  從本質上來講,趙國的變法與秦國幾乎如出一撤。

  秦國是通過“耕、戰”二策,將秦國有限的國力全部集中到軍事方面,進而推動對外戰爭,從對外戰爭中吸取養分,從而反哺國內略顯蕭條的經濟與稍顯尖銳的矛盾。

  經濟的蕭條,很好理解,因為大量的民眾全都只事“耕戰”,商業的流通、娛樂的消遣自然少了,經濟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變得蕭條。

  而尖銳的矛盾,則是在底層人民與上層的世族之間的矛盾。

  秦國所謂的勳爵制度,說是有功必賞,實際上,卻是先予剝奪,再予賜還。

  即先將秦人打入塵埃,剝奪其一切權利和財產,再鼓勵其耕與戰,視其程度不同,給予賜還他們本該享有的作為人的權利。

  底層秦人在剝奪與賜還的過程中所創造的巨大價值,包括掠奪他國的財富,則都成了秦國包括秦王宗室在內的上層世族們享用的美餐。

  當然,只要秦國能夠一直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底層的秦人就還能看到希望,也就能苟延殘喘地活著,矛盾也就不會被激化。甚至,還會成為這個制度的護擁者,所謂“糾糾老秦,共赴國難”便是明證。

  這也是魯迅先生所謂“暫時坐穩了奴隸”的階段。

  可一旦對外戰爭出現失敗,尤其是反覆的失敗後,得不到賜還的底層秦人會失去希望,而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們,卻還想從那些本就一無所有的泥腿子身上刮下一層油,以彌補自己在失利的對外戰爭中的損失,

  於是,底層的秦人便進入了魯迅先生所言“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階段,矛盾便會不可抑制、不可避免地被激化,從而令秦國墜入無底的深淵。

  歷史上劉邦攻入關中,關內秦人夾道歡迎,原因大抵便是如此。

  而趙國方面,當年的情形比之秦人還要糟糕。三家分晉,趙國拿的地盤是最靠北邊,不僅最偏、最貧瘠,同時地盤也是最小的。

  北有強燕,南有韓魏,西邊還有個虎視眈眈的秦國,甚至中山小國也常常犯邊,趙國的情況可謂是水深火熱,而它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爭霸,而是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