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宋 作品

第二十三章時勢,適時,英雄?

  剛剛登基即位的真宗皇帝便把全國上下分全國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並且大幅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這可是一個不簡單的決定。

  仁宗皇帝為何注意節儉?

  因為這是真宗皇帝留下的習慣,老子沒有保持,兒子倒是保持的極好。

  真宗繼為的前一段時間相當不錯,正趕上了鐵器的製作工藝進步,大規模的運用到了農耕之中,土地的耕作面積也大幅度增加,比太宗朝多數近一倍。

  對於農耕民族來說土地的富足比什麼都強啊!

  因此社會較為安定,給大宋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https:/

  那時候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在葉安的腦袋裡早已把這段歷史背的滾瓜爛熟。

  沒辦法誰讓自己曾經攤上一個對宋史趨之若鶩的教授?

  只不過之後的事情就頗為讓人嘆息,若是能把“鹹平之治”延續下去,宋朝的歷史也許會變得大不同,而斷送這場盛世的罪魁禍首就是因為真宗皇帝的軟弱,或是說是過於謹慎。

  澶淵之盟這個令後世人不恥的盟約改變了大宋,也改變了真宗皇帝。

  原本的趙恆也並非是一個懦弱膽怯之輩,一個自小便能在諸王之中自稱“元帥”的人長大了能膽怯到什麼地方?

  只不過作為皇帝久了,大權在握久了,萬萬人之上的時間久了,這個曾經鬥志昂揚的人也就自然而然的被腦袋上沉重的冠冕給壓得膽小了。

  但那時的趙恆依舊上了前線,且不說是不是寇準強拉著皇帝上前線的,作為一國之君若是他不想上前線,誰也不能逼著他去。

  半路上雍王趙元份暴斃,王旦被派遣回京坐鎮,臨走之前王旦還特意詢問了趙恆:“十日不勝,何以處之?”

  趙恆的回答是:“立太子!”

  簡單的三個字便能說明他當時抱著什麼樣的決心,最終大宋因為一場狙擊取得了巨大的優勢,各路勤王大軍也在趕到,契丹人受挫也不敢再戰。

  危機雖然化解,但同時也出現了一個反攻的契機,這是大宋和契丹作戰多年而從未給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