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2 作品

第334章 334誰說國富就不能亡國的

 

常年徭役,讓民眾不得休息,

 

百姓不能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民生極度貧困。

 

於是,“天下死於役而傷於財”。

 

這也是我向陛下建議,一些龐大的工程為什麼要分期完成,而不是一口氣做完的先例。”

 

壯勞力大批量的死亡,這個王朝是很難維持下去的。

 

“嗯,咱大明還是要吸取隋煬帝滅亡的教訓。”

 

朱元璋一直都對於王布犁提出的分期幹工程項目的方法很是滿意。

 

如此一來也不會耽誤農忙。

 

那些壯勞力修運河也得了錢財。

 

商人為了降低稅收也主動花錢。

 

總之,就是朝廷一文錢沒花還有的賺,就把活給幹了!

 

這法子可比隋煬帝大手一揮高明許多。

 

“所以說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不是缺少錢糧,直到隋朝滅亡時官府倉庫中還有大量錢糧。

 

在我看來,隋亡的主因是徭役過重、濫用民力。”

 

朱標順著王布犁的話總結了一句。

 

“嗯,太子哥總結的是這麼個意思。”王布犁對於朱標的政治敏感度很是滿意:

 

“中國古代歷史上,因濫用民力,直接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與朝代更迭,也只見有隋一朝。”

 

“這麼說,徭役並不是一件很好的徵稅方式了?”

 

胡惟庸也明白徭役更是一種政府徵收的稅,沒有人能夠拒絕。

 

古代財政的稅柄就三個。

 

要麼稅人,要麼稅地,要麼稅商。

 

在稅人中,最原始的形式就是用徭役方式直接去役使民力,讓民眾無償地充當士兵、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勞動、修建工程或充當運輸的人力等。

 

徭役是直接加在民眾身上的負擔。

 

它一方面會影響民眾自己從事農業生產的時間與能力,服徭役的人就不能耕田種地,也沒有糧食可吃。

 

另一方面,徭役負擔直接為肉體感受到,稅痛感最強,痛苦最為直接與深刻,還可能造成人的死亡。

 

因此,用徭役作為財政收入的形式,不僅影響到財富的創造,還會引起勞動者的直接反抗,並非好方式。

 

陳勝吳廣也是因為服徭役開始造反的。

 

尤其是這麼多壯年聚集在一起,一旦把控不好現場,很難不出事的。

 

元末組織人力修黃河,同樣也是如此。

 

“理論而言,確實是這樣。”王布犁打出一張牌:“他們都吃不飽飯了,為什麼不造反呢?

 

百姓的忍耐度是有限的。

 

就如同當年陛下也是忍無可忍之下,參加了起義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締造瞭如今的大明。

 

恐怕這件事不僅連陛下都沒想到,更不用說其他人了。”

 

一說到這個,朱元璋內心還是有些得意的,他摸著牌感慨一句:

 

“是啊,咱當年想著能當兵吃飽飯就已經很不錯了,誰承想得了天下,當了天子呢!”

 

“哈哈哈。”

 

徐達等人皆是大笑。

 

沐英更是感同身受,未曾想過收養自己的好心人能當上天子。

 

他至今回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咱童年的時候命不好,可誰承想後面會變得這麼好?

 

“咱吸取了宋元的教訓,重申兩稅作為大明正統財政收入的地位。

 

徵收兩稅的時間也大大放寬,其中夏稅不得超過農曆八月,秋糧不得超過次年農曆二月。

 

在形式上,兩稅繳納實物,以米麥為主,絲織品為副。

 

在財政上,咱為避免宋元時期巧立名目妄取百姓財富的做法。

 

堅守將兩稅作為大明正式財政收入的決心。”

 

朱元璋說這話的時候是略有得意的。

 

兩稅制度源於唐朝的改革,當然不是沒有其他雜稅啊!

 

宋代的兩稅,以錢、米兩項立額,被稱之為“夏稅秋苗”。

 

意思是夏季徵收帛和錢,秋季徵收糧食和草。

 

在制度上,兩稅都依據田畝的數量與等級來徵收,原則上自耕農直接繳兩稅給國家。

 

而佃農則首先把地租交給地主,再由地主向國家繳兩稅。

 

原本與土地相關的各種附加稅,在宋初都逐步併入了兩稅。

 

為徵收兩稅,宋代進行了多次土地清丈活動,並編制賬冊對土地進行管理。

 

不過,在宋代僅憑兩稅收入並不足以支持國家應對外來入侵的威脅。

 

於是財政上不得不轉向主要依靠工商業來增加財政收入。

 

而且大明相比於佔據半壁江山的大宋也窮太多了。

 

洪武后期的兩稅,保持在了小三千萬石糧食,但是根據黃仁宇的換算,宋代的在一億兩以上。

 

朱元璋略顯得意的神情,王布犁也沒說什麼。

 

畢竟在老朱看來這是巨大的進步。

 

朱元璋也沒有去看宋代兩稅法的收入,只會拿粗糙的大元比較。

 

元朝雖然也強調兩稅,但由於制度簡陋、統治者素質低下,因此財政上喜歡運用掠奪性稅商手段,從民眾那裡掠奪財富。

 

人家走的是包稅。

 

“陛下,這兩稅法還是挺好的。”胡惟庸附和了一句:“但是臣在翻閱稅收冊子的時候,還是發現一些問題的。”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