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一千零九章 年少曾學登山法

    少年說要去別處碰碰運氣,老人笑著說不用了,揹著籮筐的少年便蹲下身,幫著老人輕輕捶腿。

    宅子大門吱呀打開,走出一箇中年道士,少年立即起身,從背後竹箱裡取出一幅春牛圖,爺爺已經很疲憊了,所以本該爺爺來說的開場白,少年今天跟了一路,其實都背得滾瓜爛熟了,就由他代勞好了,只是不等少年開口,那道士就笑著擺手,蹦出兩個字,“同行。”

    同行二字,比什麼婉言拒絕都管用。

    少年大為失望,一臉將信將疑的神色。不給錢就算了,都無需藉口,很正常不過的事情,只是這位道長何必誆人。

    中年道士伸手從袖中掏出一張宣紙,輕輕抖了抖,撫須而笑道:“長寧縣這一大片坊市,春牛圖的底稿,都是貧道親手畫的。”

    老人立即站起身,迅速掃了幾眼那幅所謂的春牛圖底稿,先行拱手禮,再笑問道:“道長怎麼還會繪製春牛圖?”

    道士低頭,單手掐訣還禮,“貧道清貧吶。”

    “敢問道長繪製的春牛圖,多少錢一幅?”

    “十文錢。”

    “價格這麼低?!怎的比永嘉縣那邊便宜一半?”

    市井坊間的說春所送圖,幾乎一幅比一幅粗糙,與那官家御製的春牛圖,不管材質還是內容,都是雲泥之別。

    “貧道厚道。”

    “那我能不能與道長預定明年的一百幅春牛圖?”

    道士搖頭笑道:“不湊巧,貧道只是雲遊至此,暫時落腳,不會久住。”

    少年終於開口,試探性說道:“聽說長寧縣衙附近有個算命攤子,算命很準,抽籤手相,測字和銅錢卜卦,都很厲害。”

    中年道士撫須而笑,“這就趕巧了,若無意外,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正是貧道了。”

    少年滿臉意外之喜,“道長真是那位鐵口神斷的吳仙長?!”

    道士眯眼捻鬚,“浪得虛名。”

    牆頭那邊,彩裙女鬼翻了個白眼。

    臺階一旁老人慾言又止,只是看了眼相依為命的少年,一雙眼眸裡滿是憧憬和希望,便不忍心說什麼。

    道士微笑道:“這位公子,是算姻緣,還是財運?”筆趣庫

    少年霎時間臉紅,怎麼還稱呼公子了,這位道長也太和藹了些。

    少年鼓起勇氣,說道:“這些都不算,我就是想問一事,能不能請道長幫忙畫幾張符,就是那種在路邊擱放一個盆,裡邊燒符紙,遠遠祭奠先人。”

    道士疑惑問道:“為何不在清明時候,上墳掃墓燒紙?”

    少年說道:“我跟爺爺是外鄉人,從南邊來的,走了很遠的路,家很早就沒了。”

    老人嘆了口氣,其實他們不是親爺孫,其中曲折,一言難盡。

    最早是老人照顧一個孩子,後來是孩子照顧老人,相依為命,就像相互還債。

    道士問道:“如果真有這種符籙,你願意花多少錢買?”

    “身上所有的錢!如果暫時不夠,我可以跟道長寫欠條立字據!”

    “字據什麼的豈可當真,你目前有多少積蓄呢?”

    “這些年我攢了七兩八錢銀子,還有一罐子銅錢!”

    “才這麼點?”

    少年赧顏不言。老人愧疚。

    “貧道是可以畫出三官符籙,可為逝者賜福、赦罪和消災減厄。”

    道士沉吟不語,片刻之後,搖搖頭,“只是此符珍貴,你這點銀子,遠遠不夠啊。”

    少年剛要說話,道士滿臉不耐煩,一揮袖子,開始下逐客令了,“休要多言。”

    少年站在原地,道士問道:“給你十天,願意去借去偷去搶,湊足一百兩銀子嗎?”

    黝黑消瘦的少年低下頭去,神色黯然。

    方才道士看著少年,看著少年眼中的自己。

    等到少年鞠躬致謝,再帶著老人一併離去。

    無家可歸的遊子,思念故鄉,鬱郁累累。

    牆頭那邊的女鬼臉色陰沉。

    傷人言語,有劍戟之痛。

    道士突然喊住少年,少年茫然轉頭,道士笑言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助者天助之。”

    道士揮揮手,“去吧。”

    少年愣了愣,再次鞠躬。

    等到道士雙手籠袖,轉身走回宅子。

    薛如意站在門內,冷笑道:“好個修道之人,真是鐵石心腸!幫不上忙就別裝神弄鬼,退一步說,不幫忙也就罷了,偏要耍些虛頭巴腦的言語伎倆,噁心不噁心人!”

    原本對這個一門心思賺錢的假道士,相處久了,印象好轉,還有幾分親近之心,等到今天親眼見到這個場景,真是氣壞了她。

    道士笑道:“虛心者無虛言。”

    彩裙女鬼一閃而逝,撂下一句,“三天之內,滾出宅子。”

    道士一笑置之。

    夜幕沉沉。

    遠處街上響起打更聲。

    張貼在宅邸門上的兩幅彩繪門神金光一閃,走出兩位來自都城隍廟的高官,男子作文士裝束,女子身披金甲,背一把七星銅錢寶劍。

    薛如意察覺到門口那邊的異樣,趕緊從閣樓飄蕩而出,來到正堂大廳門口待客,畢恭畢敬,與他們施了個萬福,嗓音輕柔道:“見過洪判官,紀姐姐。”

    文判官輕輕點頭致意,他此次離開城隍廟,只帶了一位心腹,已經職掌陰陽司三百年。

    各地城隍廟陰陽司的主官,作為諸司之首,都可算是城隍爺的第一輔吏。

    那位身居要職的女子英靈笑道:“如意娘,好久不見,別來無恙。”

    薛如意曾是立國之初的宮娥出身,專門為玉宣國曆史上那位只差一步就篡位登基的皇后娘娘,開箱驗取石榴裙,暱稱如意娘。

    她輕聲問道:“院試案首也被內定了嗎?”

    那位被薛如意暱稱為紀姐姐的城隍英靈,嘆了口氣,“不光是案首,就連之後春闈的會元頭銜,也要讓位給一個草包。事實上,整個京城春闈,會試和殿試,不出意料,除了馬徹是狀元,此外榜眼、探花和二甲傳臚等名額,早就被關起門來內定了。”

    薛如意咬了咬嘴唇,滿臉悲苦,“這是為何?若說是那個有真才實學的馬徹,也就罷了,憑什麼那些紈絝子弟都能登科?!”

    那位陰陽司主官,猶豫了一下,一語道破玄機,“武判官參與其中了。”

    薛如意憤懣道:“一國文運之權衡,他們豈敢如此兒戲?!紀小蘋,你與洪判官,還有城隍爺,明知如此,就都不管嗎?!”

    紀小蘋說道:“武判官那邊,自有一套說辭,可以為自己解釋不是什麼徇私枉法,其中涉及祖蔭等事,再加上一些陽間善舉等,薛如意,你可以理解為是鑽了某些陰冥律例的空子。而且管轄玉宣國的那座西嶽儲君之山……”

    文判官皺眉道:“慎言。”

    紀小蘋只得改口說道:“除非是一紙訴狀,燒符投牒到那座西嶽山君府的糾察司。只是越級告狀,一直是官場大忌。”

    紀小蘋說到這裡,她看了眼身邊的文判官,神色複雜。

    文判官自嘲道:“雖說還不至於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境地,但是如今我在都城隍廟內,除了紀小蘋的陰陽司,已經調動不了誰了,實不相瞞,就連文運司都已經轉投那位武判官了,文運司尚且如此,更不談其餘諸司了。呵呵,一朝天子一朝臣,陰陽殊途同歸。”

    城隍廟文運武運兩司,權柄大小,並無定數,因時因地而異,就像附近那處縣衙的鹽房,

    因為按照與張氏先人的那個約定,後者的後世子孫,只要出現一位光宗耀祖的一甲進士,她就算完成了契約。

    紀小蘋說道:“是幕後有高人故意為之,想要將洪老爺調離玉宣國都城隍廟。”

    說到這裡,她憤憤道:“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紀小蘋深呼吸一口氣,與薛如意繼續解釋道:“洪老爺有可能去往大驪陪都附近,擔任一州城隍爺。”

    從玉宣國京師都城隍廟的文判官,轉任大驪王朝的一州城隍爺,絕對不能算是貶謫,而是實打實的官運亨通了。

    薛如意立即施了個萬福,忍住心中憤懣,輕聲道賀:“奴婢在這裡先行祝賀洪判官高升。”

    文判官神色鬱郁道:“在官場,高升自然是高升了,可是就這麼離開,到底不甘心啊。”

    世間各地各級的城隍官吏,不比陽間官場那麼講究人情,沒有任何人脈和香火情可言,無法遙遙插手別地事務,一旦離開某地,是不許插手原處公務的。這是一條雷打不動的陰冥鐵律,除非是異鄉人在某地,涉及到了類似命案這種事情,兩地城隍廟才有可能聯手辦案。

    薛如意苦笑道:“這麼多年都熬過來了,再等幾年便是。”

    文判官瞥了眼窗外庭院,笑道:“這位只有私籙道牒的道士,倒是個當之無愧的雅人。”

    紀小蘋點頭道:“只需看那些花木的養護,就知道此人不俗,更像是一位閒雲孤鶴的山野逸民,絕非是表面上那種渾身銅臭的貪財之輩。”

    一處小屋內,道士鼾聲陣陣。

    薛如意一想到這廝就來氣,黑著臉說道:“他自稱真名叫陳見賢。”

    紀小蘋搖頭道:“聽過就算了,當不得真。”

    洪判官笑道:“還是這個化名更好些。見賢思齊,擇善而從。”

    取法乎上,見賢思齊焉,君子慎獨,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紀小蘋猶豫了一下,說道:“薛姑娘,這個臨時住客,洪老爺和我都看不出他的道行深淺,興許是那種喜好遊戲人間的世外高人,也可能就是個騙子,都難說。畢竟他不是玉宣國本土人氏,我們無法查閱檔案,既不知他的真實籍貫,那份與私籙掛鉤的通關文牒分明是偽造的,關鍵他在京城這邊又無犯禁違例之舉,我們就沒辦法從別國調閱秘冊了。”

    她不可能為了這種私事,就讓都城隍廟與大驪王朝那邊打交道。

    京城如此之大,對方偏偏選取這棟宅子作為落腳地,由不得薛如意不懷疑對方有所企圖。身為都城隍廟的文判官,之前兩次夜遊此地,除了來見故人,再就是為了確定這個假道士的修為境界,以及是否別有用心,對宅子和那件秘寶有所圖謀,練氣士,尤其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那種山澤野修,什麼手段用不出來。

    其實陳平安還真就只是偶然路過,沒有任何用心和企圖。

    一件早已名花有主的法寶而已,值錢是值錢,又非那類無主之物,難不成還要強取豪奪嗎?

    紀小蘋突然臉色劇變,說道:“是他來了?”

    馬苦玄!

    她甚至都不敢直呼其名。

    文判官亦是頭疼不已,點頭道:“剛剛入城,先前在折耳山神宋腴那邊喝了頓酒,就失蹤了,不知為何直到現在才入京。”

    小屋內,道士緩緩睜開眼,只是很快就鼻息如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