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三四章 紅海之勢

1671年12月2日,西奈半島,西奈山山腳(又名何烈山,摩西山)。

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外觀像一座古城堡,周圍是用石頭砌成的高大城牆,古老斑駁,院內的教堂則修葺得金光奪目。主教堂的牆壁、柱子、屋頂、大門都有栩栩如生的古代帝王、聖賢、鳥獸魚蟲、花草水果凋刻。教堂內黃金鑲嵌的祭壇,仰臥著耶穌和聖女凱瑟琳的銅像。

據說,這座修道院從初建到現在,已歷時一千四百多年了,自六世紀以來,雖經歷了阿拉伯人入侵、歐洲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帝國統治,但卻毫髮未傷,仍保存完好,讓一眾參觀者人不由嘖嘖稱奇。

“大人,他們不允許我們拿走那些古畫。”

黑衣衛仁勇校尉(中尉)劉承峰正好奇地探頭觀察著修道院內這口被稱為摩西之井的水井,一名馬穆魯克騎兵匆匆跑來,用怪異的口音向他報告道。

“哦?”劉承峰收回目光,看著這名馬穆魯克騎兵,“他們是想加錢嗎?”

“大人,他們不是……,說那些古畫和彩繪是歷代帝王和歐洲的王宮貴族捐贈給他們神主的。”那名馬穆魯克騎兵恭敬地答道:“另外,還有一些手稿和經書,他們也禁止我們拿走。”

“古畫和手稿能當飯吃呀!”劉承峰嗤笑一聲,“這些苦修士,未免太迂腐了。他們於此修煉的是心,是神,那些古畫、手稿、經書不過是器。……去將那個阿勒帕夏派來的統領軍官喊來,讓他好生去給那些苦修士做一番說服工作。”

作為齊國最為重要的諜報機關,派駐於各地的黑衣衛除了刺探當地的政治、地理、民情等各種情報外,還有蒐集地方典籍文物的任務。

劉承峰於去年就聽說了這座位於西奈半島腹地的基督教聖山--西奈山,以及山腳下的這座有名的聖凱瑟琳修道院。所以,他就開始著手準備去探訪一番,順便蒐集一些比較有歷史意義的古籍和文物,然後運回漢洲本土的博物館予以收藏。

齊國蒐集各地歷史典籍書冊和歷代文物,然後再運回漢洲本土妥善保存的行動,從二十多年前於大明移民期間便陸續展開,並形成了一種慣例。

數月前,劉承峰和一名奧斯曼商社的掌櫃從泰興堡(今位於埃及西奈半島南端的沙姆沙尹赫市)乘船至阿勒(今埃及西奈半島圖爾市),花了點小錢,然後還應允和其通商,先將當地的帕夏搞定。

半個月前,他便帶著十幾個護衛,在當地帕夏武裝人員的引領下,騎乘馬匹和駱駝,深入內陸四十餘公里,來到了這座聖凱瑟琳修道院。

他以資助糧食、布匹、香料、砂糖,以及其他大量生活物資為由,來換取修道院中那些“廢棄”的典籍和文物。

修道院圖書館中各種手抄善本書、原稿書籍,還有許多撰寫在紙莎草紙上的古老手抄本,以及阿拉伯文、土耳其文的古卷,也不管價值如何,更無所謂是否看得懂,一股腦地打包整理,存放於一個個木箱當中。

當發現修道院中的牆壁和走廊上,還張掛著數千幅古畫和彩繪後,劉承峰便命令那些隨同而來的馬穆魯克騎兵護衛選取一些比較完好的,也準備一起打包帶走。

可未料到,修道院裡的修士們竟然表示反對,要禁止他們的這種掠奪行徑,以保護這座修道院的悠久歷史文化。

儘管在公元626年,真神教先知穆罕穆德為這座基督教修道院親頒了一道印有其手形的保護令,使得修道院在阿拉伯人、奧斯曼人入侵埃及時免於戰亂和迫害。但是,當地的真神教信徒並不怎麼喜歡這座異端建築的存在,雖不至於大肆破壞,但也不可能對其予以主動保護。

再加之,那些曾經的基督教當地居民或改信真神教或被迫離開,就連西奈地區的修士人數也愈漸減少,以至於現如今,僅存不到四十人,還經常面臨物資短缺的窘境。

這些信仰堅定的修士們本來以為這些外來人向他們施以大量生活物資,是出於對基督神明的無比尊崇,而不畏長途跋涉來到此地。可沒想到,他們卻是懷著要掠取修道院裡的各種典籍文物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