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一七章 海安

1670年,庚戌年,大齊乾武二十八年,大明廣德十六年,偽清康熙十年。

在過去的一年,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件,莫過於神州大陸上正在進行的一場宏大的戰爭。

以1668年7月山東郯城大地震為引子,大明隨即於8月上旬發起第三次北伐。初期,明軍先勝後敗,損兵五萬餘,差點被清虜反推至淮河。緊接著,齊國陸軍聯合雲州鎮明軍,在清虜側後永平府登陸,並奪佔山海關,截斷清虜與遼東之間的聯繫,並擺出一副威逼京師的架勢,迫使清虜回兵以對。

去年1月,大明首輔、秦王孫可望啟用百戰名將李定國,讓其掛帥東路軍,重新發起對清虜的反擊。在齊國陸軍和雲州鎮明軍的策應下,明軍先是輕兵奔襲濟寧,大破清軍。隨後,明軍穩紮穩打,與登陸蓬萊的一部明軍配合,復奪山東。

到了去年夏秋時節,明清雙方在河北、河南、陝西等幾個戰場,展開反覆爭奪。最終,明軍憑藉充沛的後勤補給和犀利的火器,首先在河南地區形成突破。9月中旬,李定國指揮一路偏師,突然經曹州(今山東菏澤市)直驅開封而來,意圖斷清虜中路軍後路。

清軍中路大軍立時引兵後撤,準備救援開封。卻不料被明軍湖廣大營主帥白文選抓住機會,破許州(今河南許昌),揮軍攻向鄭州,準備與李定國部夾擊清虜中路大軍。

清軍主帥平郡王羅科鐸被迫放棄開封、鄭州,一路退過黃河,暫時駐兵於封丘、延津一線。10月初,又退至濮陽,與駐安陽、邯鄲的清軍形成掎角之勢,與明軍繼續對峙。

10月20日,清軍冀州(今河北衡水市)總兵蔣永銳在與明軍派來的代表接觸後,剪辮易幟,宣佈所部六千餘綠營兵重歸大明治下。

10月29日,明軍與冀州反正綠營部隊合攻正定(今河北石家莊市),城中駐防綠營部隊軍心渙散,堅守兩日後,部分獻城投降,餘者逃往保定。

11月5日,退守滄州的清虜定遠大將軍舒穆祿·宜爾德為挽救頹勢,不顧眾將反對,聚精銳滿蒙八旗騎兵一萬餘,直撲冀州,試圖攻擊明軍後路。

卻不料,明軍主帥李定國於冀州武邑一處山谷設伏,大敗清軍,斃傷俘八旗騎兵五千餘。隨後,明軍趁勢從冀州、德州兩路會攻滄州。

面對明軍大舉進攻,清軍主帥舒穆祿·宜爾德準備死守城池,試圖憑持堅固的城防和數萬守軍來大量消耗明軍實力。卻不料,城中部分綠營兵不堪八旗官兵苛待糧餉,發生譁變,打開了滄州城門,迎明軍入城。

宜爾德領一萬餘八旗倉皇逃出滄州城,奔霸縣,而在他身後不到兩百里便是京師,清廷隨之震動。

清虜偽帝康熙此前曾派兵數攻永平府、山海關一線,均被齊國陸軍和雲州鎮明軍聯手擊退,以至於往遼東退路始終無法打通。

強攻不成,清虜又試圖以錢財賄賂齊國陸軍,以贈銀一百萬兩,請求齊國讓出退往遼東的通道。

齊軍總指揮、昭信校尉(上校)任茂勇與清虜代表戲言開價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如此,齊軍便讓出山海關,任由清虜退往遼東。

卻不料,形勢大為不妙的清廷為了不放棄任何一棵能救命的稻草,一口應諾下來,並在不到半個月時間裡,便湊集了一百五十萬兩白銀,由十幾輛大車裝載著,送至昌黎,交於齊軍,買通一條退往老家的道路。

就在宜爾德在滄州大敗之際,一部兩千餘的八旗騎兵小心翼翼地前出灤州,往奔山海關。

在途徑昌黎時,這隊探路的清軍果然未遭到齊軍的攻擊,領兵將領遂大喜過望,隨即驅兵直撲山海關。

然而,清軍抵達山海關前,愕然地發現,關城竟然還有兵駐守,雖然不是讓人頭疼的齊軍,卻赫然為那雲州鎮的明軍!

惱怒之下的清軍派人至昌黎,質問齊軍此為何故?怎麼拿了錢,不守信用呢!

齊軍振振有詞地回應,收到清廷的買路錢後,他們第一時間便撤出了山海關,全部駐守於昌黎、撫寧和碣石港等地,組織眾多難民往海邊轉移。至於山海關為何又被明軍佔領,那就不得為知了。你們也沒說要將山海關直接交到你們手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