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一三章 工業的力量

1669年9月24日,漢洲,宋城(今澳洲北部凱瑟琳市)。

在寬闊的宋河(今澳洲凱瑟琳河)兩岸聚集了無數百姓,他們踮著腳尖,翹首朝河面上張望著,一座巨大的鐵橋橫貫兩岸,鐵橋兩側懸掛了眾多鮮豔的紅布條,十數名築橋工人正在奮力地扭緊最後一批緊固栓鉚,以便使整座鐵橋能順利合攏。

一百餘禁衛軍和數百憲兵、輪值鄉兵端著火槍,值守於四方,將百姓隔離在警戒線外,齊王和數名內閣大臣及地方官員站在宋河北岸,只待大橋合攏後,鋪設上簡易橋面,便會步行過橋,以示慶賀大橋的建成。

這座世界上第一座鐵橋共有兩條鑄鐵拱肋,是彷造歷代木橋和石橋製造的型制,將沉重而寬大的橋體拱托起來。整個橋面跨度為二十八點三米,寬度為五點二米,距離河面高度在十三米以上,重量三百一十六噸。

這座鐵橋是一座純粹的鐵路橋,為建(業)宋(城)鐵路延長線的重要節點。而且橋樑建設工期僅四個月時間,便順利合攏,足以見證齊國的道路橋樑施工技術已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在鐵橋即將完工之際,交通部、宋城府(五年前從建業府分立出來)、漢洲道路工程建設總商社等政商部門特地邀請齊王和內閣輔臣前來主持剪裁儀式,以慶祝這座齊國第一座鐵路橋的建成。

作為世界上同類橋樑建設中的第一座,宋河鐵路橋有一種完全適合17世紀的古典的勻稱和雅緻,也體現了齊國數十年工業發展過程的一個縮影。這座鐵橋的建成,說明齊國已經具有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組織能力和技術施工能力。

同時,這座世界上第一座鑄鐵橋也給齊國的眾多建設工程匠作們帶來了很大的靈感。有了鐵路、鐵橋,那麼在房屋建設中,是否也可以將鋼鐵用來替代目前大量使用的木料和水泥磚石呢?

在萬眾歡呼聲中,齊王和眾多官員、工程匠作、百姓代表依次踏上鐵橋,緩步通過橋面。隨後,齊王慰問和勉勵了在場的鐵橋施工人員,祝賀他們順利建造完成了齊國第一座鐵路大橋的建設工程,使其成為一座里程碑式的大橋。

就在鐵橋慶祝的熱鬧氛圍中,一名書辦匆匆走到內閣副總理大臣齊遠山的身邊,小聲地彙報一條剛剛從建業城傳來的消息。

“王上,宋老(宋應星)於今晨五時二十分……故去了。”齊遠山猶豫片刻,還是走到齊天面前,心情沉重地說道。

齊天聞言,神情一滯,臉上的笑容慢慢消失,隨即臉上呈現出一絲悲哀的表情,久久不語。

今日來到宋城,出席宋河鐵橋的建成慶祝儀式,卻不料突然收到宋應星的病故消息,這難道是上天預示的某種冥冥之意?

“宋老曾告知長子宋士意,以耄耋之年而故,此乃人生之大喜,萬事需簡從,勿鋪張。”齊遠山輕聲說道:“宋老還留有遺言,生前所積存數千漢洲銀元盡數捐於天工學院,用以表彰資助困難及有為年輕學子。”

“宋老於我齊國教育和科學事業的發展進步,是有重大貢獻的。”齊天緩緩地說道:“你們內閣集議一下,為宋老定一個諡號。另外,宋老雖有遺言,身後萬事簡從。但以宋老之學術和所做科技貢獻,我們當以國葬待之。至於宋老所捐獻給天工學院的扶助款項,我建議你們內閣再增撥部分資金,建立一個青年科學進步獎,並以宋老之名來命名。”

“如此,宋老之名將流傳於世,為我齊國數百萬子民永遠銘記,雖死而千古。”齊遠山點點頭。

“宋老故去,我齊國又失一科學擎天巨壁,讓人扼腕嘆息呀!”齊天站在宋河南岸,看著滾滾流逝的河水,不由長嘆一聲。

“王上且請止哀。”齊遠山勸慰道:“宋老雖已故去,但他留存的《天工開物》、《觀象》、《樂律》等著作在我齊國傳諸於世,教授和培養的學子亦有數百餘,各種科學成果廣泛應用於百工之業,對我齊國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仍具有積極和深遠的影響。”

“誠如你所說,就憑《天工開物》這本科學百科書籍,宋老的聲名就足以流傳千古。”齊天點頭說道:“或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當中,像你我之輩,雖為王侯勳臣,但不過百年便會湮沒於塵埃之中,無人尋覓。而宋老卻能以他卓著的科學貢獻,永留青史,為無數後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