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七十二章 能源和霸權

    我們都知道,後世的英國從18世紀末,變成了世界上最高效的鐵生產國。從1700年到1850年,英國的鐵生產增長了20多倍。英國在1840年代建立了世界上最高效的冶金業。到1850年,英國自己出產了世界上一半的鐵。英國生產的鋼鐵比世界其他地區生產的都要便宜和優質。

    英國不過是個小國家,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

    關鍵的原因在於英國高效利用了自己的煤炭。

    英國的工匠在1709年後摸索出瞭如何在冶鐵業中使用煤的技術。在此之前,煤不能用於生產優質鐵,因為煤的雜質會使煉出來的鐵變脆。技術進步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給英國通過利用其巨大的煤炭資源來冶鐵開闢了道路。

    在發明了實用的蒸汽機(1770-1780年代)後,煤炭也被用於其他生產目的。蒸汽機的應用使從地下深處的煤礦向外排水成為可能,這反過來大大擴展了可用煤的供應。到1820年代,蒸汽機被應用於輪船和機車,產生了蒸汽船和鐵路。所有這些變化都依賴於煤所提供的能源。

    簡言之,從1780年到1880年,英國利用自己的煤炭儲備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術最先進、最有活力和最繁榮的經濟。

    像荷蘭利用了泥炭一樣,英國也因利用煤炭而發展起了更加繁榮的經濟。但與荷蘭的泥炭生產不同,英國的煤鐵生產可以直接用於軍事。煤炭這種低廉的能源優勢以及與此相關的先進技術,讓英國建立了強大的軍事機器。

    從1850年代開始,英國建立了以蒸汽為動力的皇家海軍。皇家海軍是把英帝國粘合在一起的紐帶。在帆船航行的時代,皇家海軍很難建立起對敵國的海上優勢,部分原因在於木材供應短缺。

    對英國來說,轉向用煤驅動的鐵船是非常幸運的發展,因為英國有豐富的鐵礦和煤礦。煤還有助於英國製造出更為廉價和優質的火槍。在19世紀,英國發展出了自己的軍事和工業複合體。在冶金方面的優勢讓英國能比它的敵國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輕便的武器和大炮來武裝軍隊。因此,能源替代促成了英國海軍的強大,使之能更容易地擴大它的世界帝國。

    而在這個時期,隨著蒸汽機在漢洲本土的廣泛運用,煤炭也成為齊國最為重要、也是最為主要的能源。並且經過二十餘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漢洲的東部地區相繼也發現了數個儲量巨大的煤礦,足可為本土各個地區的工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煤炭資源。

    然而,隨著國內開始研究和製造以蒸汽動力為驅動力的艦船時,齊國上下,尤其是海軍和國內幾家大型運輸商社立刻意識到,在海外諸多航線的關鍵補給點儲存和開發煤炭資源,必須要提上議事日程,及早未雨綢繆,做出相應的規劃和佈置。

    雖然,齊國完全可以利用艦船,將國內儲量豐富的煤炭提前轉運到無數的航線節點上,以為後面大規模的蒸汽動力船應用時的補給所需。但要是在那些關鍵節點或者某些南洋島嶼上能有現成的煤礦可以開發,那自然是要省事多了。

    至於,這些煤礦的分佈位置在不在齊國的海外領地,並不重要。以齊國如今的威勢,花點錢將那些擁有煤礦資源的地方租借或者買下來,相信也沒有哪個土邦王國敢予以拒絕。

    1652年時,齊國的南洋商社聯合望加錫的葡萄牙人和戈瓦素丹王國在平滅西邊布吉人建立的伯納素丹王國時,趁機奪佔了這個王國的都城辛賈尹,並將其作為南洋商社在蘇拉威西島上的一處重要據點,還將其更名為廣昌。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南洋商社以廣昌為基地,陸續在南邊的魯烏素丹王國都城帕羅波、曼達人聚集的帕盧、以及蘇拉威西島東邊托拉查人所在的肯達裡和位於島嶼東北地區哥倫打洛,建立了若干商站據點,將這座類似英文字母“k”圖形的島嶼完全置於經濟勢力範圍之內。

    去年六月,南洋商社意外地獲知位於戈瓦素丹王國南部的沿海地區,發現了煤礦資源。在經過本土幾名探礦專家的實地考察後,最終確認了這個消息,而且還聲言,煤礦儲量估計在數十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