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六十章 鄉村

    <月8日,南都府,江陵(今澳洲南部吉朗市),石門村。

    在這個時期,不論是東方神州大陸,還是西方的歐洲地區,農人使用的大多數農具都是由當地農村中的鐵匠或者木匠打造,部分簡陋的農具則有農人自己製造。

    但在齊國境內,不論是漢洲本土,還是附近的幾個海外領地,幾乎所有農人使用的農具,包括那些比較大型的農業設備器具,全部由幾家工業化的齊國工廠提供的。甚至整個南洋地區的土邦王國的那些土人所使用的鐵製農具,也大多由齊國供應。

    雖然,這些土邦王國或多或少遭受到齊國商人的盤剝和壓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齊國提供的工業標準化的農具後,他們的農業耕作水平和技術,明顯得到了一定的進步,農業產出,也在某種程度上有所提升。

    作為春耕的犁,在近一千多年裡,中國古代時期,始終處於世界最為領先的水平。裝有曲面鐵犁壁的高效犁到西漢時期已經得到應用,且犁已基本定型。除了曲面犁壁,良好的結構也是中國犁優於世界其他國家的各種犁的因素。特別是中國犁使用可調節杆,改變犁片與犁梁之間的距離,可精確地調整犁地的深度。

    而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地區古代不使用帶犁壁的犁。中國帶有曲面鐵犁壁的犁在唐代傳入日本,並對日本的農業生產產生了長期的影響。而歐洲很長時期只知用直面木質犁壁,壁與鏵不能緊密結合,常夾帶草土,拖動費力,一直到後世的18世紀初,因受中國犁傳入的影響,才開始使用曲面鐵犁壁。

    傳統歐洲犁的效能差,因其有寬大的底座、沉重的木輪和大的木犁壁,產生的阻力很大。另外犁壁和犁鏵不能相互緊密貼合,雜草和泥土會夾在縫隙中,耕作時犁地的人不得不隔幾分鐘就停下來,用棍子清除犁上的泥土和雜草。效率遠不及中國的傳統耕犁。

    至於播種工具,傳自漢代的三腳耬至今仍舊是這個時期最為先進的條播機具。它完美地將開溝、下種、覆蓋、壓實四道工序接連完成,而且既省時又省力。要知道,直到17世紀末期,歐洲播種時採用的方法只有撒播。並且,長期以來,撒播都是歐洲農民播種的唯一方法,不僅效率低,而且非常浪費種子。這使得耕地裡,凹陷的地方種子可能多出十多倍,高出的地方可能很少或沒有種子。這種不均勻狀態使有效種子數量減少,因為五十粒種子擠在一起的空間還不如一粒種子的產量多。過於緊密的地方,植株是完全不能獲得足夠的養料。

    隨著齊國工業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為了解決國內人力不足的缺點,本土的幾家農機具生產廠從十幾年前,便開始不遺餘力地研究和改善農用機械的生產效率。

    工廠裡的大匠們根據《農政全書》和《農書》裡對農器和機械部分所描述,以及大量的圖形和說明,不僅完整地複製和生產出大量的農機器具,而且,還對犁、耬車和中耕機等各種農具進行改造提升,使其能更有效率地為農人所用。

    在石門村東側的一大片田地裡,李成勝牽著韁繩,小心地控制著身後的馬匹,以便使馬拉條播機行進的速度更為勻速,而他的父親李德田則跟在條播機後面,仔細地查看小麥播種的情況。

    這架條播機和馬匹都是從鄉里的農業扶保站裡租用的,每天需要花費八角錢,並且還要承擔租期內馬匹餵養的費用。

    條播機經過調節,可以播種絕大多數的不同大小的種子。一些帶有特殊裝置的條播機甚至還可以播撒糞肥與人工肥料。兩個人加上一匹馬,每日可以播五到八畝耕地。這比原先在大明普遍使用的耬車,效率提升兩倍之多。

    “勝兒,天色晚了,該收工回家吃飯了。”待條播機走到地頭,李德田將一個水壺遞給自己的長子,然後用掛在脖子上的棉布擦了把汗。

    “哎!”李成勝接過水壺,一揚脖子,大口大口地喝著水。

    “勝兒,前些日子,在東隅村相的那個姑娘,你覺得咋樣?”

    “咳咳……”李成勝聞言,頓時被水嗆了一口,臉色漲得通紅,“爹,我……我才滿16歲。等幾年,再考慮這個事……”

    “16歲,已經算成年了。”李德田橫了兒子一眼,“當年,在大明地界,十三四歲就娶媳婦的也不在少數。俺們齊國不是也規定了嘛,男女滿16週歲,即可任娶任嫁。俺琢磨著,你成家了,老子再幫扶你幾年,然後給你分一點家當,也可以獨立門戶了。你幾個剩下的弟弟妹妹,俺憑著地裡的四十畝地,也能將他們一個個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