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二六二章 潮湧(二)

    1653年12月4日,寧波。

    “大人,駐守碼頭的齊國兵馬突然開始登船,似乎要撤離寧波移往他處。”一名千總軍官匆匆趕到原寧波府衙大堂,尋到兵部右侍郎、舟山鎮監軍張煌言,告知他一個有些意外的消息。

    “他們可曾說過,為何匆匆撤離?”張煌言手裡捏著毛筆,愕然問道。

    兩個月前,張明振部明軍從舟山跨海來攻寧波,面對堅城數日不克,反而損兵千餘,讓明軍陷入進退兩難境地。

    齊國海軍聯合鄭森、顧榮顧三麻子等部水師艦船準備突入長江,執行封鎖隔絕長江的任務,途徑寧波時,聞知此間情形,齊國海軍當即將隨船攜帶的陸戰隊兩個連官兵置於岸上,協助張明振部明軍攻佔寧波。

    卸下數門艦載重炮,由十餘名專業炮手操作,僅一天時間,便將寧波東城轟塌二十多米的缺口,隨後齊國又以兩個連陸戰隊官兵排槍掩護,使得明軍趁機攻入城中,寧波旋即而克。

    隨後,張明振命張煌言領兵三千駐守寧波,他則揮兵攻略左近縣鎮,準備將此地作為明軍於陸地的大本營,和舟山遙相呼應,佔據這塊浙東要地。

    隨著大戰的持續進行,產生的難民也隨之增多,大量地湧入寧波城,使得駐守的明軍頓感壓力,寧波城破之時,清軍焚燬了部分府庫,因而繳獲的糧秣本就不多,加之舟山也無多餘積蓄,使得他們根本無法應對越聚越多的饑民。

    無奈之下,張煌言只得又向齊國求助,希望他們能從兩廣,或者海外緊急輸送大量的糧食,以賑濟當地災民。

    齊國人卻提出,糧食轉運耗時費力,不如直接將部分難民運回他們所轄的幾個海外領地,然後擇機移民漢洲本土。此舉不僅解決了寧波府的難民壓力,還為齊國提供了大量的移民,可謂一舉兩得。

    張煌言本想拒絕,但看到城內外不下五萬餘難民,若是沒有足夠的糧食,恐難以續命。而且,隨著氣溫地逐漸降低,這些衣食無著的難民,處境必然會愈發艱難。隨即,捏著鼻子認可了齊國的移民建議,希望這些不幸的難民,在移民漢洲後,能求得一條活路。

    原本以為,齊國蒐羅移民,會像數年前那般,專門將其中精壯以及大量讀書人、工匠、藝人挑選出來,優先運走。卻不料人家齊國人卻是以家庭為單元,不分類別,精壯連同婦孺全部轉運上船,一起打包運走。這讓張煌言不免稍稍鬆了一口氣,也對齊國趁機搜刮大明人口,少了一絲惡感。

    隨後沒多久,張煌言又接到城中官員報告,說是齊國軍兵將寧波範氏家族的“天一閣”給搶了。這讓他驚訝之餘,不免勃然大怒。

    要知道,範氏家族的“天一閣”號稱“藏書之富,甲於天下”,所藏各類典籍圖書不下十萬冊,為江浙人之“聖殿”。此前,嘗聞齊國軍兵紀律嚴明,於大明各地很少襲擾百姓。怎麼,到了寧波,突然轉了性,開始搶掠地方了。

    需知,“天一閣”乃是圖書典藏之所在,可沒有什麼金銀珠寶玉器可得!

    當張煌言帶著一隊明軍趕到範氏家族的“天一閣”時,卻發現想象中的大肆搶掠破壞行動並沒有,反而是一隊一隊的齊國軍兵,驅使著眾多難民,將一冊冊書籍小心地打包裝箱,然後整齊地碼放於平板推車中,一輛接著一輛地運往城外的碼頭。

    雖然不是窮兇極惡地搶掠,但這般“盜取”天一閣的圖書,也為大明人所不齒呀!

    “大明離亂,戰火紛飛,範氏降清避走。既如此,寧波以後可能保證此間書冊不至毀於兵亂?”一名齊國軍將在面對張煌言試圖阻止時,振振有詞,“與其沒於戰火,不如暫且存於我漢洲本土,加以保護。待大明覆起,山河穩定,自可抄錄一份還於此間。”

    張煌言聽罷,先是一怔,隨即仰天長嘆,便任由齊國人於寧波城中搜羅圖書和各類古器,然後轉運漢洲本土,予以“暫存”和“保護”。

    齊國駐紮在寧波城的官兵只有不到三百人,卻在這近兩月時間裡,通過精心組織和協調,並從難民人群中揀選數百名管理人員,硬是將城外三萬餘人的難民營地打理得秩序井然,未曾生出任何大的亂子,就是難民的死亡率也保持著一個非常低的水平,這讓張煌言深感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