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老Q 作品

第一零九章 通州堡

    1639年7月18日,通州堡。

    這個季節的通州堡是一年中最令人感到舒適的季節之一,晴朗的天氣,26度左右的氣溫,外加和煦海風吹拂之下,使人感到分外愜意與舒適。

    經過數個月的施工建設,如今的通州堡登和最初時相比已經有了不小的變化。首先是一條深入海中的木質棧橋,從附近林中砍下來的松木粗粗搭建的簡陋棧橋有四十多米,能夠同時供兩艘大型運輸船靠岸卸貨。

    不過,這條棧橋是屬於臨時性質的,等到將來這邊的物資和人員寬裕一些後,通州堡還會組織人手建造一條比較現代化的水泥永固碼頭出來。

    棧橋盡頭是一片用碎磚、碎石石鋪就的路面。蓋因這裡的雨季降水量較大,泥土路很容易在陰雨天氣潮溼軟化,從而影響碼頭內貨物輸出和輸入的效率。因此,在通州堡指揮王相民組織移民和土人用燒磚時剩下的碎磚、碎瓦片以及一些碎石子、砂子什麼的混在一起,鋪了這麼一條相對簡陋的疏港公路。

    從碼頭公路向西穿過一片原始西谷椰子林,延伸出約數百米後,就是建設中的通州堡城區了。如今,城區內已經建起了二十多排整齊劃一的磚瓦房屋,有些類似大明南方水鄉地區常見的尖頂風格。紅色的磚牆、青色的屋簷,房前屋後還種植了大片的蔬菜。

    在居住區北側,有數座規模巨大的磚石建築,那是漢洲每個新拓殖地最為重要的倉儲設施,除了通州堡兩百多居民的日常物資儲備外,還積存著供大量途徑移民生活的必備物資。

    在當初登陸的地方,樹木均被砍伐一空,那裡仍舊保留著當時建設的許多木屋,並且新增了十幾排。這些房屋是給漢洲土著和附近捕捉而來的土人居住的,房頂除了木板壓實,還鋪著厚厚的茅草,用夯土塗抹其中,在旱季的時候,倒也勉強能住人。

    這些木屋的牆壁上前後各留有三十公分大小的兩個窗戶,平日裡用紗布遮擋蚊蠅的進入。此時正值清晨,一些漢洲土著和當地土人,沒精打采地從木屋裡慢慢走出。他們根本不洗漱,直接來到營地外的一座大型食堂門口,然後規規矩矩地排著隊,準備享用他們每日的早餐。

    早餐非常簡單,一碗玉米糊糊,幾塊土豆,沒有什麼營養,但也能管飽。幾個揹著火槍,挎著短刀的鄉兵,在這些苦力身邊走來走去,嘴裡還不斷說著什麼,瞧著模樣,似乎在呵斥他們起得有些晚了,可能會耽誤一天的工作量。那些漢洲土著和土人,默不作聲地蹲在地上,快速地吃著手裡的食物。

    在距離苦力居住的木屋區北側約七八百米的地方,隱約可以看到一根高高的煙囪聳立在那裡,煙囪口還在源源不斷地冒著黑煙。從煙囪的大小及高度來看,下面應該是有一座土窯。至於是什麼窯,則不外乎磚窯和陶窯之類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木材燻幹用的乾餾窯。

    崔少川隨著眾多移民從“開拓號”上下來後,一路看到的就是那些場景。歷經二十多天,輾轉漢興島、中途島,來到了這個據說為漢洲轄下的一處移民中轉點。在船上與齊大江等人交談後,他知道,這裡距離漢洲本土還有二十多天的航程,心中充滿了苦澀和絕望。自詡見多識廣,對整個南洋地理也有所瞭解,但這漢洲的遙遠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