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085章 盧燦用意

 張廷玉這人很牛,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

 其才能不僅表現在政治上,在文學上同樣貢獻極大。在他兼管翰林院期間,大量的編纂工作都由他主持開展,先後編簒了《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省方盛典》《聖祖實錄》《四朝國史》《大清會典》等,成為研究清早中期歷史的範本資料。他本人在書法、繪畫及詩詞、駢文等方面,也有不凡造詣。

 虎園博物館有一套張廷玉的詩文集《澄懷園文存》,十五卷,張家的雲間官舍於道光朝八年刻印。雲間官舍是張廷玉的曾孫張元偉所創立的刻印書社,清代桐城派文學的核心機構之一,很有名。虎博的那套《澄懷園文存》,是張元偉為他老祖宗所刊印,自然務必用心,無論是刻版,還是用紙用墨,無不精良,因此,這套文集為虎博清代詩文館的鎮館之一。

 盧燦研究過這套文稿,對張廷玉的生平事蹟,以及他的書法、繪畫等特點,也有所瞭解。

 這份手卷,是張廷玉的真跡!

 其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出自名家之手,更在於這份手卷背後的歷史。

 乾隆剛上位的那幾年,天下大旱,倉也空井也空……

 串臺了!

 有一部電視劇叫《天下糧倉》,反應的就是這一時期大旱所引發的糧食危機。

 當時張廷玉作為顧命大臣、總理事務大臣,授命帶領群臣,鼓舞士紳及鄉民重整農業,以抗旱災。眼前的這一《明易二十四節氣歌》手卷,就是他拿出來鼓勵農業生產的“文宣”用品之一。

 因此,這件藏品不僅具備藝術價值,更具備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

 大開門的物件,沒什麼可評論的,算得上珍品。

 盧燦將其讓給柯嘉遜欣賞,自己探手取來另外一件套筒。

 會議桌夠大,足夠兩人同時鑑賞。

 套筒中是一幅豎軸絹本,軸長七十公分,裱寬約六十五公分,目測裱長在一百二十公分,如此推算,畫芯的大小在55x85公分左右。絹色略顯褐黃,透紗,應該是一件明代畫作。

 在畫軸未曾打開之前,能做出這樣的判斷,這就是經驗。

 柯嘉遜還在欣賞張廷玉的手卷,蒲建元上來幫忙,握住軸頭,將豎軸緩緩展開。

 果然沒猜錯,是明代浙派三大家之一藍瑛的《竹石圖》。

 藍瑛字田叔,號蝶叟,晚年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常在畫作上署名東郭老農,所居榜額曰“城曲茅堂”,錢塘。

 這位畫家,在後世的名聲不是很響亮,作品起拍價也不是很高,並不是他的藝術造詣不行,而是因為他是非常典型的“民間畫家”,也就是說他一生與官場士林無緣,並非“文人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