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沖啊衝 作品

第一百一十四章 秘而不宣

    想到這裡,他嘴角抽搐,心想我這個唯物主義者怎麼可能信這玩意兒呢?

    倒是又一個更大的難題浮現了起來:立儲。

    作為一國之君,任何事都不能一意孤行跟偏激,否則就會打破安寧的局面。自古以來立儲都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古訓。

    在這個制度下,即便太子的才能平庸,比不上其他諸子,或者當皇帝的更青睞小的兒子,最終也只能忍痛把皇位傳給太子。出生又不是能選擇的,要不怎說投胎是門技術活,早生一年是太子,將來是皇帝;晚生一年是皇子,以後當藩王。

    跟羅馬的制度就截然相反,羅馬帝國是立賢不立長,看似制度完美,畢竟擇優者為王,然而這些王子又有哪個會認為自己是差勁的那個呢?

    下意識都把自己當成最優秀的王子,群臣也會態度各異,有的認為大王子出眾,有的認為二王子諸王最賢,瞬間分裂成對立的各派,導致戰亂不休。

    中國的嫡長子制度,雖然也經常因為立了太子,仍有小兒子篡位,畢竟天下一人的寶座實在是太誘人了,兄弟殘殺的比比皆是,其中著名的篡位者有李世民、朱棣等代表人物。

    即便不是由先帝冊封為太子而登基,可李世民、朱棣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唐太宗鍾愛於四子李泰,明成祖則鍾愛最像他的次子朱高煦。即使自己也是次子、庶子出身,即位當上皇帝后,依舊會自覺地遵守“嫡長子制度”,這是中國自西周時期到清朝末年封建王朝劃下句號的三千年不變的政治格局。

    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在立儲一事更加無奈,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是出了名的蠢皇帝,可能就是常說的低能兒,百姓餓得沒有米飯吃,司馬衷驚訝地問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蠢話來。劉禪降魏入了魏國,沉迷娛樂之間說了句“此間樂,不思蜀”,勉強說得上是昏庸,司馬衷之流基本就是智商六十上下徘徊的了。

    當然,司馬炎也有自己的苦衷,雖然兒子是個低能兒,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卻自幼聰明,也正是這點給了司馬炎不廢掉太子的原因。

    時值宮中起火,司馬炎登樓遠望,年僅五歲的司馬遹把他拽到暗處,言道:“晚間起火,應當防備刺客等變故,不能讓火光照在陛下身上。”

    這讓司馬炎驚喜不已,心想這孩子長大後是祖父晉宣帝司馬懿一樣的人物啊!太子司馬衷雖然智力低,可身體也不是很好,多半要早逝,到時候孫子司馬遹為西晉的第三位皇帝,必能把司馬家發揚光大。可惜的是,最後死於賈南風之手,沒能熬到當皇帝的那一天,晉祚也由此斷絕。

    關於司馬遹值得一提的是,此人的生母是司馬炎後宮的才人謝玖,因為擔心司馬衷這個蠢兒子不懂得床第之事,才把才人送給司馬衷,手把手教開車。由於賈南風善妒,謝玖求武帝送其回宮修養,司馬遹在宮中長大到了四五歲,司馬衷都不知道有這個兒子的存在。

    司馬遹究竟是司馬衷的兒子,還是司馬炎的種,至今仍是一個充滿草原味道的故事。畢竟司馬遹聰慧到了足以被評價為比肩司馬懿的神童,遺傳誰的基因很難說。

    燕國雖小,可是五臟俱全,也會面臨權力交替一事,就說從叔祖父公孫恭、父親公孫淵,再到他自己,三代人也是互相篡了個遍。

    公孫修可不希望自己年邁衰老那一天,自己從小看著長大的兒子,會在某一日提劍帶兵來到王座面前,指著他的咽喉脅迫退位讓賢。

    “媽的。”

    這是公孫修第一次爆出了粗口。

    他這個時候才發現,其實穿越者的優勢脆弱至極,說白了即使登上燕王,或者今後走了大運氣奪得天下,有些趨勢也非一人能改變的,更多的是被整個時代裹挾,推著走、卷著走的。

    思維超前時代半步是天才,超前時代一千步是蠢材。

    身為燕王,他也不可能只生一個孩子,畢竟按古代的夭折率之類的,沒有十五、二十個兒子兜底是很危險的情況。

    有了一大堆子嗣,問題也很明顯。太子只有一個,餘下的都是藩王,這還得保證藩王中不出現李世民、朱棣式的乖兒子,也只能自欺欺人地說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也就是這個時代沒有煙,否則他現在能抽下三包。

    這時親兵抱著毯子走來,小聲道:“王上,夜裡天氣涼,披個毯子吧。”

    公孫修點了點頭,任由親兵幫他披上毯子,抬頭瞧了他一眼,頗覺眼熟:“你

    倒思慮周到,叫什麼名字?”

    親兵受寵若驚,燕王居然親自詢問自己的名字,差點舌頭都打結了,磕磕巴巴地說:“小人——小人名叫閻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