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七百五十章古代銀鑄幣

  第一種為圓形龍幣,上有龍紋,叫做“白選”,重八兩,每枚價值四銖半兩銅錢三千文。

  另一種為方形馬幣,上有馬紋,重六兩,值五百。

  還有一種為橢圓形龜幣,以龜甲為幣紋,重四兩,值三百,但它是“虛幣”,不久即廢。

  西漢末期,王莽於居攝二年(公元7)開始實行幣制改革,發行了“銀貨”二品。

  “普通銀”每流八兩,值錢一千文。

  “朱提銀”每流值錢一千五百八十文。

  到了魏晉至隋代,銀幣已在一定範圍內使用。

  如在南北朝晚期的內地貿易中,用銀幣作大額支付的已越來越多。

  這一時期銀幣的主要形式有銀鋌、銀餅等。

  1955年在金陵光華門外,黃家營5號六朝墓出土有銀五銖2枚。

  這是仿照銅錢而制,可能並非用於流通。

  唐五代時期,白銀已出現正式進入流通的趨向。

  有些大額支付,都用白銀。

  其他如租稅、賞賜、進奉、佈施齋僧、軍費歲計官俸贖罪、饋贈、賑恤救災、債務等等,也有時用白銀。

  尤其在嶺南交廣地區,“買賣皆以銀”。

  唐、五代銀幣有鋌、餅、鈑、笏、筍、船形和銀錢等。

  1970年在長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銀質“開元通寶”421枚,當時大概還不是通貨。

  此外還出土了安庸調銀餅等,繫上貢的租稅性質銀兩。

  1956年西陝長安大明宮又出土了苗奉倩、楊國忠進奉的五十兩大銀鋌。

  1962年西陝藍田縣關村廟,還發現一塊“壹鋌重貳拾兩”的小銀鋌。

  這些銀鋌多在面背刻鑿有陰文,內容是進貢人的姓名官銜、年份及事由等。

  宋代銀幣已成為國家法定貨幣的一種,民間與官方普遍使用,不受區域的限制,通行全國,也是當時紙幣的兌現基金。

  但白銀在宋代,尚未充分獲得價值尺度,及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職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