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光緒龍洋


  宋代白銀的形式有多種,最普通的是錠,有大小几種。

  大錠重五十兩,小錠則重量不等,有二十五兩、十二兩許、七兩許、三兩許等。

  大錠兩端多呈弧狀,束腰形,上鏨文字,記有地名、用途、重兩、官吏、匠人姓名等。

  宋代銀錠已屢有出土,1955年北湖hs市石寨山出土了293件,大小不等,總計約重達3400兩。

  1958年內蒙昭烏達盟BLzQ,也曾出土了5件。

  此外,宋代宮廷還鑄造過許多金銀錢,作為冥錢殉葬、賞賜饋贈及娶親時的撒帳錢或洗兒錢等。

  南湖長沙出土的“慶元通寶”銀錢及傳世的“太平通寶”銀錢均屬此類。

  金代銀幣也出現了不少,比如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鑄造“承安寶貨”銀幣。

  自一至十兩分為5等,每兩折錢二貫。

  還有,這是我國有法定計數銀幣的開始。

  金朝民間多以銀論價,交易完全用銀。

  1981和1985年在黑龍省先後發現了5枚金代“承安寶貨”銀錠,面值均為一兩半,重59.3克。

  這種金代銀幣的字跡、庫部押記,及形制幾乎完全相同。

  此外,還發現過正隆、大定、奉和年間的銀錠。

  元代白銀的貨幣,作用日趨發展。

  此時不僅借貸、俸餉、爵賞、賜功、勞務報酬、大宗交易及稅收用銀,物價也以銀來表示。

  甚至發行紙鈔的準備金,也用白銀,以銀為本位。

  這時期白銀,已經確立了它的貨幣地位,成為元代民間的通貨之一。

  其形式仍以錠為主,呈扁平砝碼狀,大的五十兩。

  上面多陰刻地名、監納、庫使、庫副、提舉司、秤子、銀匠等名稱。

  至元三年(1266)開始,將銀錠稱為“元寶”。

  另外,元代還曾鑄造過“大朝通寶”“至元通寶”、“元貞通寶”銀錢及一種寺廟所造的供養錢等。

  到了明代,特別是在英宗即位(1436)後,白銀已體現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的貨幣職能。

  嘉靖時,用銀就更為普遍,當時的田稅、徭役、商稅、鹽稅、關稅和其他稅收,都一律折銀徵收官俸和國庫開支也用銀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