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神狂想 作品

第一千五百七十三章陽燧樽、神通盞


  明代洪武時期的這種九龍杯,杯中的龍頭暗藏玄機。

  倒酒只能淺平,不可過滿,酒太滿了就會漏光。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最為公道。

  因此,瞭解情況之後的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

  孔子曾說過一種“宥坐之器”,瓶子空則傾斜,水位正好則直立。

  如果倒滿了就會翻倒,一滴不剩。

  明君以訓戒,常常置於坐側。

  “宥坐之器”雖不是公道杯,卻釋著同樣的中庸之道。

  貪心者水盡,知足者水存。

  上勸君王不要沉湎酒色誤國,下告百姓莫要貪心,節制有度。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享用美酒,又怎能少得了上好的酒器?

  神州大地酒器琳琅滿目,要旨在一個“雅”字。

  不過,做什麼事情,不但要“雅”,還要“節制”。

  這就用到了聚集了老祖宗的大智慧產物—公道杯!

  既然想要彷制公道杯,自然就不可能只做一件乾隆的青花器。

  公道杯的歷史,十分久遠。

  唐代《藝文類聚》中記載:“晉孫綽樽銘曰……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這描述的樽,就是晉朝的陽燧樽。

  陽燧樽的意思是注酒器,又名滑稽。

  《太平御覽》卷七六一引後魏·崔浩《漢記音義》:“滑稽,酒器也,轉註吐酒,終日不已,若今之陽燧樽。”

  晉孫綽有《陽燧樽銘》。

  傳說,陽燧樽在空樽時,是傾斜的。

  往樽中倒酒,樽會自動扶正。

  若繼續倒酒到快滿時,樽又會慢慢傾斜。

  產生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在陽燧樽中藏有虹吸管,所以會“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以此可見陽燧樽,就是晉朝公道杯原理的最早運用。

  當然,這種樽可不簡單,爭議也很大。

  酒尊是兩漢時期,高等級墓葬中常見隨葬器物之一。

  有些墓葬壁畫或畫像石、畫像磚上還可見其用於庖廚、宴飲等活動的使用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