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573章 念《酒誥》

 第573章 念《酒誥》 

 “……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彝訓,越小大德……” 

 隨著叛亂事件的處置基本結束,皇宮裡,正在舉行最後幾項儀式。 

 太后坐在主位上,擺賽汗、脫歡,還有當天晚上參加宴會的諸位大臣,都站在廳堂內。郭康帶著個千夫長的頭盔,正在給眾人唸誦《酒誥》。 

 唸完之後,他就退了回去。太后則高聲說道:“我也不是不讓你們喝酒,慶功宴本來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你們全都聚一起喝醉,要是遇到事情,又該怎麼辦?這次運氣好,沒有鬧大,下次要是遇到棘手的敵人,可就不好說了。” 

 “我們得有個方案,保證隨時都有可靠的人值守,而且不能互相掣肘,也不能給觀望的人留機會。你們好好研究一下,怎麼安排最好。無論如何,都不能再像這次一樣酗酒誤事了。” 

 眾人紛紛應是,表示今後要遵循先賢教導,不能再酗酒了。這個簡短的儀式也很快結束了。 

 之後,郭康準備離開。不過,到門口的時候,脫歡攔住了他,喊他一起去軍營看看。 

 一路上,脫歡都顯得很是高興。 

 “奶奶身邊的女官們,都覺得你剛才,給一眾高官顯貴唸誦誥令的樣子特別帥氣。”他樂呵呵地對郭康說:“我看,這幾天又有小姑娘要思情懷春了——不過你別給我姐說啊。” 

 當時,佛教經典《佛說申日經》十分流行。經書裡說,佛祖涅槃千年之後,擔心世間佛法斷絕,於是派月光童子來到秦國做聖王,傳播道化。石虎當政時,關中人侯子光聚眾造反,自稱佛太子,來自大秦國,要到秦地稱王。 

 這類傳言,對胡人都產生了影響。匈奴人劉淵舉兵的時候,就以此四處宣傳。一直到北魏末年,稽胡劉蠡升自立,也在傳播金刀之讖,聲稱要興復漢室。 

 “這樣……”郭康其實還是不太理解,不過也不知道說什麼了。 

 雖然侯子光很快被石虎派兵鎮壓,但打著佛教旗號的造反還是此起彼伏,這個“大秦國”的傳說也反覆被人發揮。一直到北魏時,還有個叫劉景暉的人,被眾人擁立為月光童子造反。所在的地點,也不限於關中那個秦地,而是擴散到了河北地區。這一時期,幽州、冀州,都有類似的傳言。 

 但事情都是兩面的,佛教的快速傳播,也同時給想要造反的人,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很快,就有人學會了用佛教經義,更高效地組織造反。而且,這種理論,還迅速和本土傳統結合起來。 

 “我說這些幹什麼。”郭康連忙表示不會:“而且就是念個書,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晉書》說他改姓姓李,《資治通鑑》則說他自稱姓劉。不過從當時的情況看,劉的可能性反而大一些,李姓倒像是唐朝自己的說法了。因為在此人前後,有一大堆自稱姓劉的沙門造反。顯然,是他們把佛教的“救世主”,和本土的劉氏復興,給縫合到一起了。 

 人家給他發佩刀的時候,他就沒怎麼反應過來,稀裡糊塗就被狄奧多拉裹挾著收下了。回去之後,郭破奴果然大怒不止,天天要找狄奧多拉的麻煩,連訓練士兵的事情都耽擱了。郭康對此完全沒辦法,只能儘量躲著。 

 當時的百姓,對大秦國可能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大家都是秦,大概可以互相幫個忙。然而,各個地區的情況,其實差不多。這會兒大秦國自己,也正在被蠻子蹂躪著呢…… 

 “可能覺得你年輕有為,很吸引人吧。”脫歡說:“我估計,奶奶今天喊你來唸,本來就是想要讓你展示一下的。趁這個機會,在出行之前,把伱那身行頭,還有那佩刀,都給大家看看。” 

 一直到隋唐,這類傳言都經常出現。隋朝末年,雖然關於李氏的讖諱很多,但金刀讖依然流行。當時還有童謠說“白楊樹下一池水,決之則流,不決則瀝”,幾乎就是直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