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師太菜導致文化轉型失敗

  但是,歐洲的傳教士們,卻早就有不同的意見。在他們看來,作為整體的漢字,才是和拉丁語對應的。他們認為,在東亞,漢字實際上是一種等同拉丁語的“國際語言”,不管文言還是白話,都是如此。很多其他國家的人,就算不會說,也能寫漢字,乃至直接藉助漢字相互交流。這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了。

  所以,在歐洲學者看來,文言和白話,都屬於“通用語”範疇,是一種“神聖的無聲語言”,維繫著龐大的帝國。各地的方言,才對應歐洲的地方口語。

  同樣,在民國文人的話術裡,白話文雖然被稱為下層的、非正式的語言,但它的歷史並不短暫,文化積澱也非常豐厚。胡適後來自己都承認,他們對於白話文的作用,遠不如但丁、薄伽丘之於意大利語,或者莎士比亞之於英語,談不上後面幾位這樣,開宗立派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看,新文化運動的結果,也和歐洲的文化運動截然不同。

  這其實才是給郭康最大啟發的地方:現在漢語固然和軍事息息相關,但哪怕去軍事化、通俗化,這種白話式的羅馬漢字體系,同樣是可以延續下來的。

  當然,在整個新文化運動過程中,其實也出現過類似歐洲的嘗試。一些文人試圖用漢字作為表音符號,書寫方言文學。比如徐志摩,就寫過以漢字記錄的吳語詩。

  這種用法,大概就和古埃及人有段時間的行為差不多,都是拿文字當表音符號用,所以其實也不是不行。不過這方面的嘗試,即使在當時也並不多。儘管得到胡適的大力支持,但在後世也不太出名。

  至於胡適自己為什麼不去研究這種真正的“地方性書寫”,也沒有注意到其與白話文的矛盾之處,結果可能很簡單——他不會……

  而且,“不會”的還不止這一方面。歐洲的地方性口語書寫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和政治、和國家構建緊密掛鉤。在歐洲各國的敘事裡,近代啟蒙的過程,就是古典和中世紀帝國紛紛瓦解的過程。隨著舊帝國的紛紛崩潰,曾經的通用語也隨之死亡。新興的國家則以本地口語為基礎,構建出一套語言文字,作為民族國家的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