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百二十一章 教會的煩心事

  數個臨近的牧區上組成一個教區。這個詞就直接來自羅馬的管區,教區首領稱為主教。

  教區之上,稱為教省。這個詞就是希臘語的“行省”,含義和定位也非常明確。教省的首領,在公教教會稱為大主教或者總主教;在正教教會,一般稱為都主教。這就是地方最高一級的機構了。

  不過現在的情況是,這一套體系反而在西方教會里保持的比較好。

  隨著羅馬在西地中海的統治漸漸崩潰,當地行政機構也跟著瓦解。然而,羅馬主教為首的教會體系,卻保存了下來,並且繼續發展完善。

  到現在,公教教會已經有了一套十分先進的地方管理結構——它不但始終堅持中央集權的組織方式,甚至有了“郡國並行”結構和下屬的“土司教會”。比如一些離得太遠、有自己獨特習俗的教會組織,只要承認羅馬主教的權威,也可以實現雙方互認,授予他們一定的頭銜,給他們禮遇。

  教會這套被稱為“聖統”的制度,從五世紀就開始成型,之後漸漸發展成熟。在遍地都是濃厚部落遺俗的地方,這種制度先進得都不像是同一個時代的東西。實際上,絕大部分時間裡,也確實都是各地的部落習俗和分封制度,在給教會拖後腿。

  而且,在沒有實力支撐的情況下,這個制度有時候反而還會礙事。有權威的國王們經常不把教會當回事,而且,這些動作不僅影響教會地方結構,也會影響到教會中央。

  歷史上的種種分裂和對立行為就不說了,哪怕在後世都有不少例子。郭康生活的那個時代,公教教會就一直拿塞里斯地區沒辦法,因此死死咬住主教任命的權力不鬆口,導致雙方一直無法互認。

  其實,主教任命權,本來也不是個大事。在歐洲,沒對抗過教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大國。但凡有點勢力的國家,誰沒爭奪過這個權力。連王權衰落、教會勢力巨大的波蘭,國王和貴族們自行任命幾個主教都不算什麼。至於更近的幾家,連自行任命教宗都幹過。這麼多年下來,教會早就麻木了。

  最大的問題,可能是之前為了彰顯成績,教會在塞里斯設置了大批教省和教區編制。這導致只要雙方對接,就會一下有幾十名大主教和上百名主教衝進梵蒂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