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二百七十五章 完美的商人是錢財的奴隸

  甲冑也是一樣。明朝的鎧甲技術並不落後,鄭成功所部的盔甲,給荷蘭人留下過深刻印象。在荷蘭人的記述中,穿著重甲的鄭軍士兵,甚至能頂著不斷命中的槍彈,與荷蘭士兵對射。然而,明軍自己的鎧甲卻從來沒什麼亮眼表現,最大作用是戰時拖後腿。

  這種情況說到底,其實就不是技術問題,而就是簡單的錢被貪的太厲害,沒給夠……

  到最後,南方的葡萄牙人,東南的鄭氏,東北的後金……反正是個勢力,都比明朝自己搞得好。

  這例子,對於郭康來說屬於信手拈來——因為當時那個現象,實在過於出名了。

  “反過來說,如果給夠了錢,他們也不怕成本的問題了。”郭康想了想,發現另一個方向也是說得通的:“壓低人力成本的方法,對於一無是處的歐洲奴工來說,可能是最合適的,但對於東方大批的專業工匠,估計並不是這樣。”

  歐洲工廠主儘量壓低人力成本,還使用機器。但即使如此,在工業化早期,他們的生產效率也很吃虧,甚至比不過江南的手工業者。

  1844年,有英國人來到福建調查,將當地各種不同質地的棉布,都收集了樣品,記錄價格,送回英國進行比對。回去之後,英國商人驚訝地發現,按照他們所標的價格,曼徹斯特的工廠也做不出來。而福建還不算當時紡織業最發達、效率最高的地方。

  英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就更慘了。比如美國,到了19世紀,依然只能靠大量出口金銀,換取中國商品。

  在1805年到1844年間,兩國的貿易逆差高達39%,而僅在1805至1815年的十年間,美國就像中國出口了2270萬美元的金銀,而同期輸往中國的貨物只有1000萬美元,並且幾乎都是農作物、礦物等低端產品。

  再加上當時,美國是被法國引薦給清朝的(路易十六與美國和清朝的關係都很好),清朝甚至長期認為,美國是法國的附庸,是專門給法國提供原料的一個非洲國家。

  相比英國商品,美國的紡織品更加低劣,以至於到了1850年,美國領事還在給國內訴苦,說大批美國布料在港口積壓,根本賣不上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