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二百四十六章 戰爭藝術

  據說,漢朝的時候,古人就是這麼徵召士兵的。經過兩年的訓練,已經可以充當正卒,充當軍隊的主體了。在這種模式下,漢朝可以長期保持一百個編戶民供養一個士兵的比例。紫帳汗國的耕作技術,再怎麼說也比那時先進,還是養得起的。

  不過,隨著戰爭日趨激烈,這些兩年訓練的士兵也不足以滿足要求,所以後來漢朝又建立了服役時間更長的募兵。但這些,對如今的形勢來說,其實用不上。

  因為在歐洲,“訓練”都是個很奢侈的東西。長期以來,大家就沒有這個概念。

  傭兵首領們一般就是隨便招募些人,規定一些基本紀律。各種技巧,最多靠隊伍裡的老兵,自行教育傳授,而沒有統一的規範。大家也都相信,與其浪費時間和金錢進行訓練,不如直接把新兵拉上前線。反正只要打幾場活下來,他們也就成老兵了。這比訓練可省事多了。仟仟尛哾

  而且,不止過去和現在,哪怕未來也是一樣的。

  大概二百年後,荷蘭的莫里斯親王制定了一套操典,用來規範士兵的訓練,從此,西歐軍隊才有了統一的規範要求。但這件事,實際作用卻並沒有後世歐洲軍事學家們說的這麼大。

  首先,操典並不是個陌生的概念。別說東方了,就隔壁的東羅馬,當年也有操典;海對面的馬穆魯克,同樣也有這種東西。這在整個世界,都不算新鮮東西,也就歐洲人自己不懂,才整天大驚小怪的。

  而且,操典規定的重點,只是“士兵應該以何種方式作戰”,而不是“用多長時間、採用何種方式,讓所有士兵做到這種程度”。這倒不是後者不重要。實際上,莫里斯等人也有不少訓練方面的技巧,那個年代也有一批相關的書籍。但在當時歐洲的現實條件下,把它們以標準化的方式鋪開,是不太可能的。

  歐洲人長期採用僱傭和承包的制度,像莫里斯親王自己的兵,就天南地北哪兒都有。這種情況下,驅使他們聽從命令,以更高效的陣列和作戰方式行動,就已經很不錯了,其他的根本沒法要求太高。

  而在實戰中,雖然多次擊敗西班牙敵人,但從結果看,更可能是政治上的勝利,以及莫里斯本人的指揮水平在發揮作用。

  他的士兵,在訓練上明顯不如西班牙人,莫里斯對此心知肚明,謹慎地避免與西班牙名將帶領的主力軍團決戰。然而,在莫里斯晚年,為了救援重要的佈雷達城,他還是被迫迎戰精銳的弗蘭德斯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