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一百九十四章 把精力放在軍事上面

  不過話說回來,這個最基本的“能打贏”的要求,其實也不低。紫帳汗國周圍的敵人,一個比一個兇殘,很難找到能讓人安心混軍功的地方。篩選的過程,也比君堡大學的考試嚴酷的多——“測試”沒通過,很可能屍體都找不回來。

  實際上,哪怕到了巴西爾時代,紫帳汗國真正成了歐洲一流的大國,世侯子弟也依然是個非常高危的身份。郭康的叔叔輩,算上親子、義子,一共有將近二十人,而現在義父才四十出頭,兄弟們已經只剩下七個了。

  郭康至今記得,叔祖郭賢的幼子,就任軍府參軍沒多久,就遇到波蘭人的襲擊。義父等人找到相熟的意大利商人,想嘗試把人贖回來。

  半年後,商人帶回一口簡陋的棺材。郭康對這個性格開朗、還給他送過點心的小叔,最後的印象,就是棺材裡用粗鹽保存的一條腿,和半條還帶著狼狗牙印的胳膊。

  後來他才知道,火藥普及之後,北方前線的軍官,經常喜歡掛著個鐵殼震天雷。他們把這東西戲稱為“波蘭球”,意思是,如果快要被波蘭人抓到的話,還是直接點了它比較痛快。

  他一開始也不理解,為什麼一些世侯寧可讓義子繼承家業,反而讓親生的子女奉他們為家主。難道大家都這麼無私,完全不在乎血親關係麼?

  等這種事情見多了,他才意識到,親兒子要是沒本事,還真不如讓他遠離軍事職責和權力。

  至少,法律和習俗,在這方面都比較完善。包括郭康自己,也從小被周圍人教育,今後要照顧姐姐。

  這種情況下,與其硬撐著白白送命,還真不如在其他人保護下,老老實實當個富家翁。

  到如今,這套制度已經被大家普遍接受,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則。

  比如曹勳提到的博爾詹,雖然看起來就是個普通老學究,但他年輕的時候,在李應麟麾下參加過好幾次戰爭。

  作為工程師參與進攻匈牙利時,他巧妙地利用河流的季節性漲水,引河水沖垮了敵人固守的營地,因此立下功勞。李應麟認為他有才華,就推薦他去新組建的工程大隊。

  在那裡工作的幾年裡,博爾詹大部分時間沒去前線,而是駐紮在基輔以西的一個新軍府。

  那裡原本有個村落,只是在之前和波蘭、立陶宛的拉鋸戰中,被多次劫掠,隨之廢棄了。軍團文書沒去現場認真調查,只看了公文,就隨手把它統計為已經開墾過的“熟地”。

  大都的官吏也只看了紙面報告,尋思了下,覺得已經開墾過的土地,處理起來要方便的多,就大筆一揮,決定把這裡作為新軍府的中心了。

  等安置的士兵和家屬來到此地,才發現,當地斯拉夫人雖然耕種了幾代人,但按照紫帳汗國的標準,這“田地”的狀況也沒比荒野好多少。

  這裡廢棄的時間比預料的更長,田地荒了起碼好幾年。旁邊一條在文件裡“水量平穩充沛”的小河邊,也不是可以直接耕種的肥沃土地,只有一大灘沼澤一樣的泥巴地。

  所謂的“熟地”,現在一片生機勃勃,不從頭清理根本沒法用——因為之前的住民似乎也沒有水利的概念,這小河甚至都能隨時發大水的。

  遷徙來的老兵對此強烈不滿,還揚言要去加利奇,找行省官員當面痛陳利害。行省緊急發文,給他們加錢,又把博爾詹的大隊調了過去,要求他們儘快解決整個軍府的基礎設施問題。

  博爾詹等人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從零開始,規劃了整個地區的水利工程,以此解決防洪、排水、灌溉的問題。

  這項工作很複雜,當地斯拉夫村民實在幹不來。大家很害怕他們把水壩給修塌了,只能由工程大隊和駐軍親自動手。經過一番辛苦的工作,才完成了初步的施工。至於行省規定的、整個軍府的設施問題,那就一邊慢慢來,一邊應付上司得了。

  不過,大家也都看到了他的功勞。

  由於在事件中反應迅速,處置得當,不管是水利方面的專業技能,還是和軍團刺頭打交道,都顯示出了可靠的能力,行省軍區認定他功勞突出,推薦他升任更高的官職。他先回到李氏的幕府,擔任軍團幕僚,之後又轉為文職,在塞爾維亞的行省部門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