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一百五十四章 搶注元素週期表


  “塞里斯的情況,我不太瞭解。他們沒法制造這種東西麼?”德米特里問:“我一直覺得,他們和神話裡的國家一樣,什麼都很發達的……”

  “這個主要是原料的問題。”郭康解釋道:“你要說相比陶瓷,燒玻璃需要的溫度確實更低,按理說技術上沒什麼難度。但塞里斯地區的玻璃工藝不但出現的晚,而且和這邊的玻璃差別很大。因為這兩種玻璃,用的料就不一樣。”

  “地中海世界生產的,是加了鹼燒製的、含鈉鈣的玻璃。從古埃及的時候,大家就會從鹽鹼湖提取原料,進行玻璃生產了;但塞里斯長期缺乏鹼礦,無法滿足需求,他們的‘玻璃’,是加了含鉛、鋇的化合物燒製的。”

  “這種玻璃色澤亮麗,但不透光,不耐高溫,還很易碎,使用價值不高。由於瓷器非常早熟,性能不行的玻璃,沒法作為器皿使用,就朝其他方向發展。最後,形成了各種琉璃器,而不是我們這邊的透光玻璃。”

  “資源匱乏的問題,比技術的缺失還嚴重的多。這不是人力能彌補的。”他搖著頭說:“很早之前,塞里斯就在進口玻璃了,甚至包括李玄英他們天天說的大唐。後世發現的唐朝的大件透明玻璃器,幾乎都是從東羅馬和薩珊波斯進口的產品。有人偶爾挖出當時的窖藏,裡頭還有羅馬的錢幣呢。”

  “這樣啊……那我們這個優勢,能持續多久呢?”脫歡問。

  “化學上來之前能一直持續,我估計比瓷器都久。”郭康說道。

  脫歡皺了皺眉頭,感覺不太信。

  但這件事,郭康確實沒哄他。

  一直到清末,中原地區依然十分缺鹼,甚至需要從內蒙大量購入。因為經過張家口運輸,所以成了當時大名鼎鼎的“口鹼”。

  哪怕傳教士已經帶來了成熟的玻璃技術,並且在民間得到傳播,但玻璃器具依然沒法廣泛使用。直到現代制鹼工藝出現之後,才有了大量生產的條件。這就太晚了……

  “不止生活中,研究上也會需要玻璃的。”郭康說:“缺乏玻璃器,會直接影響自然哲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