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一百一十五章 軍制變遷(中)

  漢朝人用簡牘就能做到的,如今用了印刷術,就更有條件去實現了。畢竟,對於士兵,當然是越有文化越好。除了文字,最好還會數學。

  在中原,有個經典的故事:

  北宋的時候,有人挖出了一些漢朝的弩機,於是便試圖復原這種古代高科技,希望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著名的學者沈括,也對這些弩機進行了研究。

  沈括發現,這弩機的瞄準部件相當長,側面還有帶刻度的標尺。設計的意圖,是在發射時用箭頭的端點、目標和標尺度數進行瞄準,測算發射的角度,以調整箭頭的高下。這裡用的,正是算家的勾股法。

  之前,漢朝人留下一首口訣,但當時人已經不解其意了。沈括對照弩機,發現大概是告訴使用者握持的標準手勢、瞄準的方法和計算用的勾股術。據說古人用這種方式,能十發十中,打在同一個地方。

  沈括復原了一張弩,自己去靶場實驗,雖然是新手,也能十中七八,因此,他認為,這個方法是有效的。

  那麼,沈括的方法,能幫到宋朝軍隊麼?

  當然不行。

  在漢朝,士兵們要學會用弩,並定期進行考核。考核的成績和斬首數字一樣,是得到賞賜和晉升的最重要指標。此外,他們平時還要對弩進行繁雜的維護和檢修工作,檢驗弩的兩臂拉力是否對等、力度和射程是否合格等項目,並進行詳細記錄,上頭還時不時會派人來抽查。

  而這種武器,在漢朝興盛時,是個不佔編制的玩意兒——主力步兵基本上人手都能帶一個。

  即使天父把武庫的弩直接丟給了北宋軍隊,他們有多少人能學會用?能維持保養麼?能保證不至於幾個月後就變成廢品,甚至賣給別國麼?

  漢弩本身,放在如今已經過時了。但軍隊的素質,卻是件什麼時候都不容忽視的因素。

  作為天天打仗的羅馬人,郭蓋等人對此當然深有體悟。

  而在這裡,教育還有更重要的需求:他們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招募的各地人,互相之間,方言都不相通。而且除了希臘人,大家基本上都沒有成熟的文字,想做文牘工作都做不來。在這種情況下,要是不在軍中推行教育,恐怕連給士兵下命令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