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大汗阿里不鴿 作品

第三十四章 郭大俠傳奇

  目前流行的說法是,義父跳進陣中,一腳踹翻大炮,又一掌打翻來救場的巴耶濟德,頭巾都給他薅掉了。總之,是個赫拉克勒斯再世級別的大英雄。

  幾個朋友喊他“郭大俠”,希臘人嫌難念,於是叫他“郭大烏斯”。這個名字反而流行起來了。

  當時,見了幾次面,李化文就發揮了他家傳統,天天給一眾小孩,講自己父親李應麟的戰績,還問大家的感想。

  李玄英等人覺得故事很傳奇,郭康則分析起來。

  他說,表面上看,這是八千人打十萬人,但實際上,敵人的有效兵力沒有這麼多。

  叛將伯顏手下,能掌握的精銳,大概只有八千到一萬兩千人,而且沒有一次都投入,因為他的“掌握”也就是相對的。

  而且,也先不花太師死後,北衙軍內部也不是所有人都想造反,最精銳的新軍就沒有參與,其他各衛的軍官士兵,也多有被殺或者逃走的。剩下的人能發揮多少戰鬥力十分可疑。欽察左衛和不裡阿爾左衛,完全不合平時能力的表現,可能就和這有關。

  波蘭人同樣有數千精銳,但他們也明顯不想自己先上,更希望看到伯顏和紫帳軍互相消耗,然後找機會去摘桃子。

  至於其他那些,幾乎都可以忽略不計了。立陶宛傭兵一直在守家,就沒上戰場。而那些遊牧騎兵,打打順風仗還行,指望他們硬啃南衙精銳,實在是想多了。

  而軍隊裡的羅斯人……大概打順風仗都不行。伯顏和波蘭人,都沒考慮過把他們調到前線去。

  所以,整理下剛才這個故事,就可以算出,在真正決定勝敗的那半個時辰裡,雙方名義上是八千打十萬,實際上只是五千打八千。而且,因為地形選的非常討巧,所以在實力發揮上,還有優勢。

  伯顏後來投入更多兵力,增加到了大概一萬兩千對五千的水平。但因為指揮問題,這些新增加的士兵根本沒發揮出來戰鬥力,甚至起了副作用。

  所以,軍隊的數量和戰鬥人數,應該是不能這樣直接對比的。用來宣傳可以,但為將者,心理肯定要有數。李將軍當時應該也是利用了這點,利用地形限制了對方的優勢。

  而且,敵人只要打過仗,都知道合作的有好處,但能不能合作,卻不是有這個意識就行的。伯顏和波蘭人或許知兵,卻不知國政,到陣前才發現問題,輸的也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