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雷 作品

第837章 瘋狂燒錢的芯片!這是要往死裡坑啊!

  因而這個部門,在整個事業部也是極為重要的存在。

  在徐雷的帶領下,迪爾夫尼一行人走進這個部門。

  放眼看去,感覺和甲級寫字樓裡的公司似的。

  一個個工程師,坐在一排排的辦公格里,正在用電腦工作。

  只不過……

  他們面前液晶電腦顯示屏,尺寸很大。

  顯示的密密麻麻圖紙和代碼,迪爾夫尼也看不懂。

  有的工程師面前,甚至還不止一臺顯示器,好幾臺並列一起。

  當然。

  每個人的工位上,或多或少都堆砌著一摞摞的圖紙和文件。

  看到徐雷帶人前來參觀,大家也都並沒有停下手裡的工作。

  而徐雷也沒有打攪眾人,只是一邊走一邊小聲介紹:

  “芯片設計,採用自頂向下的設計方式。”

  “先是明確需求,明確咱們需要做出什麼樣的芯片,對功能、性能、工藝、成本等都有清晰的考慮。”

  “而這一步就很不容易,因為既對產品需求很瞭解,也要很熟悉芯片產業鏈的能力,否則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明確了需求後,咱們就進行功能方案設計,確保設計出來的芯片,性能和功能可以充分滿足任務需求,但又不至於價格昂貴。”

  “再然後就要用盡可能少的電路模塊、儘可能低標準,對不同模塊的組成、分佈、接口關係等進行結構設計,要確保邏輯清晰簡潔。”

  “之後,便是非常非常耗時耗力的電路設計,看似是各種簡單的物理連線,但卻必須要考慮電路散熱、電磁干擾,因而多次設計和模擬……”

  聽著徐雷的介紹,再看那些設計師的工作界面。

  迪爾夫尼真有一種頭皮發麻的感覺。

  感覺設計芯片,明顯比設計建築複雜了無數倍。

  因為芯片的本質,就是一個超級龐大且複雜的集成電路。

  不同用途的芯片,需要有不一樣的設計。

  就像用於電腦Cpu計算的芯片,就和存儲器的芯片完全不同。

  而且即便同樣是用於製作Cpu。

  為了滿足不同的性能需求、使用環境需求,芯片也要進行專門的設計。

  就像用於臺式電腦的芯片,相比於狹小的筆記本電腦,散熱和安裝條件更好,所以就不用設計得那麼精巧。

  而工業計算機、軍用計算機,為了適應更加苛刻惡劣的工作環境,價格可以更加昂貴,但可靠性必須要好。

  所以……

  僅僅只是不同的性能需求和產品定位,就已經讓芯片的設計很繁雜了。

  還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設計好幾層密密麻麻的精密龐大電路圖。

  每一層的電路圖,就像是設計一個可以容納數萬人的超級平面建築。

  用龍國一句歇後語來形容,那簡直就是‘螺螄殼裡做道場’!

  因此。

  迪爾夫尼終於明白,芯片設計不是有了edA軟件就行了。

  就像搞建築設計的,也不是有了CAd之類的軟件,就能設計出一幢幢建築。

  關鍵,還是要有人才。

  哪怕有徐雷這樣的天才,可以明確需求,不用耗時耗力去考慮產品需求、功能定位等等之類。

  也需要大量人才,定義指令集、功能模塊、輸入輸出管腳、性能、功耗等信息,精心設計成版圖且驗證無誤。

  如此龐大而又複雜的設計與模擬工作,顯然根本不可能用計算機代替,也沒辦法讓機器代替人工。

  這就是一個非常考驗智力、精力、耐心和經驗的智慧密集型工作。

  因而要想搞芯片研發設計,僅僅只是聘請這麼多工程師,每月給他們發薪水,都是一筆鉅額開銷。

  然而更可怕的是……

  芯片可不是設計出來,模擬測試可以,就能送去製造了。

  在芯片驗證部,迪爾夫尼聽了徐雷介紹,才知道芯片還要經過一系列的檢查和測試。

  什麼軟件功能驗證、物理層驗證、硬件邏輯功能驗證、混合信號驗證等等,聽著都覺得麻煩。

  但如果只是麻煩還好。

  關鍵這些驗證,還特別燒錢。

  常見的fpgA硬件仿真驗證,搞一次可能幾十萬就沒了。

  而比起驗證,流片更燒錢。

  所謂的流片,其實就是芯片設計和驗證完成後,讓芯片廠小批量的生產一批,用於試驗測試,以便於優化改進。

  剛從芯片車間出來的迪爾夫尼,當然知道加工製造芯片,是多麼的麻煩,要動用多少設備、耗費多少材料。

  所以要開動芯片生產線,小批量生產一批,少說也得幾百萬元。

  而這,僅僅只是流片一次的花銷。

  要想完美滿足設計需求,功能、性能、成本等各方面都令人滿意。

  必須要流片很多次,反覆的優化改進。

  因而一次幾百萬,搞個十來次,幾千萬上億就沒了。

  再加上養那麼多的工程師,用那麼大的辦公場地和大量的儀器設備。

  這些都是錢啊!

  如此一來。

  什麼叫燒錢?

  科研為什麼很燒錢?

  這就不是典型的例子嗎?

  迪爾夫尼感覺參觀走過每一步,都像是用鈔票鋪出來的。

  龍芯集團如今所取得的成績,也是用無數的金錢堆出來的。

  之前聽人說,龍芯集團的投資額高達兩三千億。

  迪爾夫尼是不太相信的。

  可如今一路觀摩下來,她覺得傳言一點兒都不誇張。

  甚至還有點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