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賣地才賺幾個錢啊?除了拆遷安置補償和做好四通一平之外,毛利潤只有20%左右。”

  “換句話說,花一大筆錢把某塊地上的居民遷走、土地贖買,然後修好公路,通上水電氣網。”

  “最後再將土地拍賣掉,最終所能獲得的利潤,基本也就兩成,除非溢價率很高,否則賺不到大錢。”

  “所以土地財政真正的核心,其實是土地被當做了金融抵押品,讓地方用來向銀行大規模舉債,由此便導致了地方債問題!”

  “而地方為了解決債務,就很容易更加依賴土地財政,瘋狂賣地、瘋狂抵押,巴不得房地產經濟越火爆越好,可這哪兒行啊?”

  聽到這兒的徐忠,就已經恍然大悟了。

  要想發展經濟,就必須要搞好基建、醫療和教育。

  而要搞好這三點,免不了需要巨大的財政支出。

  對財稅收入很高的地區來說,當然沒什麼壓力。

  可龍國絕大多數地區,都還欠發達,財稅收入不高。

  那麼錢從何而來?

  一般人能想到的兩條途徑,就是一靠收稅,二靠撥款。

  可一個欠發達地區,哪能收到多少稅?

  而需要總務院撥款的地方太多。

  就算撥再多錢,分攤到了每個地區,也沒多少了。

  於是乎。

  為了讓當地快速發展,也為了搞一些面子工程中飽私囊。

  地方是有很強烈的意願,搞土地財政的。

  不管是把土地賣了,還是拿去抵押貸款了。

  反正就算揹負了不小的地方債務壓力。

  只要搞到了錢,就能幹成很多事,光是各種隱形福利都能多發點。

  更別說搞點面子工程,既撈了政績,又得了好處,豈不是一舉兩得?

  然而……

  總務院有徐雷這麼一個,很有戰略眼光和超前見識的參事。

  當然特別清楚搞土地財政,猶如飲鴆止渴。

  毒藥喝進了嘴裡,短時間是不渴了,卻後患無窮。

  所以這些年一直在嚴格把控房地產經濟,儘可能的避免各地依賴土地財政。

  而對於鄉鎮農村地區來說,最不缺的就是土地了。

  所以他們即便想要搞土地財政,也沒有操作的可行性。

  那麼想要搞錢,最好的辦法當然便是搞製造業。

  對並沒有特別得天獨厚條件的鄉鎮地區來說。

  他們能招商引資,興辦企業的條件極其有限。

  但趕上如今龍國的基建狂潮。

  不僅各省市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許多老百姓掙了錢後,還要翻修改建農村的房屋。

  這便導致各種建材真是不愁賣。

  而在這樣旺盛的市場需求刺激下。

  鄉鎮地區自然而然,就很容易冒出水泥廠、磚窯廠、砂石廠、預製板廠等等。

  雖然這些工廠規模不大,生產經營也很不規範,但不僅給當地帶來了就業,也貢獻了稅收。

  有些小工廠老闆,為了做好生意,自然免不了會上下打點,與鄉鎮地區某些人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如此一來。

  想要搞錢的鄉鎮地區,自然會想方設法保護柱能貢獻財稅的鄉鎮企業。

  他們不管是明面上,還是暗地裡,都已經是利益共同體。

  想要嚴查嚴懲鄉鎮企業們,各種違法經營的情況,談何容易?

  大家都特別清楚。

  那些紮根鄉鎮地區的水泥廠、磚窯廠、鋼鐵廠等等。

  他們本就投入不大,在生產設備、技術工藝、經營管理等各方面,肯定是不規範、不達標、不合格的。

  真要什麼都符合要求,就會投入太大、成本太高。

  而成本高了,自然就沒有了競爭優勢。

  還怎麼生存下去?

  沒有了那些小工廠,鄉鎮地區上哪兒吸引企業入駐?

  像飛宇電子科技這種高科技企業,會去偏遠鄉鎮地區投資建廠嗎?

  那種開車到縣城都要很久的鄉鎮地區。

  就算土地白送,徐雷也肯定不樂意啊!

  所以……

  查鄉鎮企業,就像查當地的財神爺。

  要影響當地的財稅,當然是阻力重重。

  就算抓了一幫人,也無濟於事,很快就會死灰復燃。

  深吸了一口煙後,徐忠由衷的感慨道:

  “突然覺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句話,真是太有道理了,很多看起來很複雜的問題背後,其實就是簡單的利益問題。”

  早就憋不住話的徐江,插話說道:

  “所以說到底,還是咱們經濟實力不行唄!”

  “要是經濟實力夠強大了,鄉鎮地區靠撥款就足夠應付各種支出,自然就不會再袒護依賴那些小工廠。”

  徐忠苦笑道:“你想用財稅轉移支付的方式,承擔起所有欠發達地區的公共開支?這簡直有點異想天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