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就喜歡美人 作品

年代文知青14


                 其餘人哈哈大笑,這種吃法他們還真有點吃不習慣。

  這大腦門兒是野蔥的根部,白白胖胖的彷彿一個橢圓形!

  這滋味兒再配上這大醬,倒也挺下飯,這裡的飯可不是指白米飯,而是高粱米做的飯。

  “這味道還不錯,明天再多挖點?”王芳芳嚐了一口,這大腦門味道有點兒衝,只是吃習慣後,倒也不錯。

  在這冰涼的地方,這大腦門兒算得上是她吃的綠色菜吧!

  他們下鄉沒多久,分到的糧食也是高粱米居多。

  這個地方的三大作物是高粱、小米、小麥,其中高粱的產量又是這三個作物中最高的。

  所以知青分到的糧食裡高粱米也最多的。

  高粱根系發達,秸稈高大,既耐旱又抗澇,還特別適應鹽鹼地,除了具備適應性強、產量高的特點,高粱還有很多用處。

  用去了高粱籽的箭稈能做刷鍋刷子,做笤帚;高粱稈能搭豆角架,夾籬笆,還能用於菜窖保暖和建造屋頂。

  農諺說:''窪地種高的,有吃有燒的''。

  這種產量高,又最便宜的糧食自然是這個時候主流的飯。

  當然,高粱米的缺點也是有的,高粱籽特別是麩皮含有單寧,有澀味不好吃。

  40年代後逐漸普及了機器碾米,去掉了更多的麩皮,高粱米的口感才有所改善,可適口性還是不太好,屬於粗糧。

  知青獲得的糧食裡粗糧最多,至於細糧那是沒有多少的!

  本來剛剛下鄉就沒有多少公分,這些糧食都是借大隊的。

  這種情況下有粗糧吃就不錯了,怎麼好意思再嫌棄?

  至於紅薯,這種東西他們這些知青也有,大白菜還有蘿蔔這兩樣蔬菜,自然也是有的。

  只是這兩樣蔬菜的味道著實稱不上好吃,不如肉好吃也就算了,甚至不如其他蔬菜味道好。

  而這個年代又缺鹽,少油,如此一來,這味道就更差勁了!

  紅薯味道倒也不錯,但是吃多了燒心!

  他們這些知青下鄉沒幾個月,但是隻是這麼短短的幾個月,知青們吃這些蘿蔔都得吃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