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華 作品

326章 滿將軍隨我來


                 錦衣衛總旗黃祖德,坐在帳門口,將一塊貂皮鋪在長條形的木板上。

  皮子已經由關內的匠人們完成了鞣製、釘板和晾曬。

  動物油脂被完全清除,內裡皮層薄軟又平整,外裘的毫毛則在冬陽的映照下,散發著銀藍色的奇幻光澤。

  黃祖德,就是此行護衛鄭海珠的“保鏢隊”隊長,但除了警戒安全和在本子上速記戰場得失外,他還被鄭夫人差遣了一個活計——用繡春刀削獸皮。

  繡春刀乃錦衣衛的吃飯家伙,黃祖德原本想來,切幾塊皮子,還不是小菜一碟。

  未曾料到,夫人的要求忒高了,不是單單掐頭去尾切四肢就完事了,必須切得像城牆磚頭那麼平整。

  繡春刀雖然鋒利,畢竟有兩尺來長,夫人又不許他踩著毛皮,黃祖德只得岔腿坐在地上,以一個別扭的姿勢控制刀鋒,左手摁著皮草,調整下刀的那側對準木板的邊緣,右手執刀,憑著巧力快速地劃下去,才能不僅切掉小獸頭尾與四肢,而且保證皮子成為一個規整的長方形。

  “祖德辛苦了,”鄭海珠走過來,溫言道,“這次出來得急,沒帶上趁手的半輪刀。”

  半輪刀,便是後世匠人也用的裘皮刀,長得像銀杏葉,又如小半個車軲轆。晚明遇上小冰河期,就算南直隸的松江,秋冬季節裡,小康以上的人家,對裘皮馬甲和圍領都有需求,鄭海珠當年剛剛招募範裁縫父女時,就看他們用半輪刀切過狐狸皮子。

  黃祖德忙恭敬地站起來:“還好還好,這貂子比灰鼠大些,切起來也便宜幾分。”

  鄭海珠將手裡的一領大襖子交給跟在身邊的晉商公子常仲莘,接過貂皮,比劃道:“在皮領子上縫一條邊,結上布紐,就能和襖子的扣襻連在一處,騎快馬都掉不下來。若覺得熱,解開脫下也快得很。”

  常仲莘點點頭,又展開大襖,順著陽光觀賞。

  與他在京師至山西一帶常見的裘皮襖子不同,二十來張縫在一起的灰鼠皮,反而成了衣服的裡子,外罩青黑底色、蘆葉黃蕃蓮紋樣的棉布。

  山西在明代,本也是織染大省,晉商常仲莘卻覺得,鄭夫人縫製裘衣用的這種松江棉布,不僅織法緊密、染花富貴,而且上漿工藝做得十分細緻,布的質地並不硬,表面卻挺刮有型。

  果然,鄭海珠與他道:“北地苦寒的時節比江南長,又缺水,況且這襖子裡還襯了獸毛,所以這樣的禦寒衣袍,不必浣洗,每歲新雪的時候拿出來,用雪搓一遍,太陽下曬透即可。灰鼠毛也好,狐狸毛和貂子毛也好,做了裡子,不但更加保暖,還不易髒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