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華 作品

195章 穿越神器(上)

  楊縣丞登時有些緊張:“你這不是販私?”

  姚千戶嗤一聲:“老楊,你未必是頭一天當官?大明海疆各處,有幾個不販私?放心,那些衛所的將官,也是我拜把子的兄弟。再說了,松江一開關,登來到南直隸跑的海船密密麻麻,誰他娘整天查你是不是有船引的。”

  楊縣丞忖了忖,覺著好像的確沒那麼危險。

  “嗯,止步於崇明就行,千萬莫再往南去吳淞附近,松江府任上那幾個,緝私蠻嚴。”

  ……

  崇明縣城四里外,鄭家莊一派農忙景象。

  千餘畝的土地,因無山丘阻隔,又毗鄰江海,更顯廣闊無垠。

  但細究起來,莊園的田地其實分為三部分:鹽田、旱田,水田。

  鹽田煮鹽,旱田種小麥和棉花,水田種稻谷。

  從關外建奴那裡逃回來的遼民,本就會種麥子,無非寒冷的東北種的是春小麥,相對溫暖的崇明種的則是冬小麥。

  東北也有水田,帶著秧馬的那幾家,甚至還曉得江南不少土地可以稻麥複種。

  準備開墾崇明時,鄭海珠已估摸著遼民們精通田土堆肥等活計,但對圍海煮鹽和種棉花很陌生。

  她於是早早從顏思齊留在浙江岱山島的根據地裡,請來鹽工,住在松江。

  這些時日,幾位鹽工來到崇明島,向遼民們示範,如何開挖底部寬深光滑的圩田並築起堤壩。等漲潮時打開堤壩,引進海水,退潮後再關上閘門,讓圩坑裡的海水漸漸被太陽曬乾,析出粗礪的海鹽。再剷起這些海鹽,溶於清水裡,燒火烹煮,利用海鹽中不同成份溶解度也不同的特點,不斷過濾,最終得到細鹽。

  而已經錯過去歲秋季播種冬小麥的旱田裡,松江韓家的棉田來的老農,也在教授遼民如何播種棉籽。

  明末的崇明島,與蘇松一帶差不多,由於絲布紡織業的繁榮,種植棉花和桑樹的土地,遠多於種植糧食的。宋元時還是“蘇湖熟,天下足”的講法,到了明代中葉以後,已經改成了“湖廣熟,天下足”,因為長江中下游的江南,吃的糧食也多從外地運進來。

  但鄭海珠對於自己這個起步階段的小莊園的規劃,還是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並重。

  此刻,她帶著吳邦德和許一龍,在莊園各處走動,既察看農忙情形,也要觀測,一百多遼民和三四十崇明老兵的後代,哪些適合發展為第一批營兵,哪些適合成為吳邦德訓練的特勤人員。

  三人剛拐到一處圩田,就聽到唐阿婆那中氣十足的大嗓門。

  “王泰,你娘子辛辛苦苦給你送飯,你還出口傷人,你還有沒有良心?快向你娘子賠不是!”

  只見蓄滿海水的圩田邊,年輕的遼民王泰垂頭聽訓,身邊站著他娘子,提著竹籃,面色尷尬,其他幾個學習煮鹽的遼民,則嬉皮笑臉地圍攏來看熱鬧。

  吳邦德在鄭海珠身後輕輕咕噥道:“你供起來的這尊菩薩,嗯你叫她什麼,婦人聯和社社首的,真是恪盡職守,比菩薩還勤快。”

  鄭海珠也略有腦門黑線、心中無語的感覺。

  她與唐婆談好接收老兵後人的事宜後,因想著,老太太既然在崇明這般德高望重,且終生未嫁、獨居於縣城,不如請來莊子裡住著,平日裡給一眾白丁識字掃盲。

  十分追求實現自我價值的唐婆,欣然應邀。鄭海珠又腦袋一熱,決定在莊子裡建立婦聯組織,照著晚明江南常見的說法,命名為婦人聯和社,唐婆擔任社首,秘書是機靈聰慧的遼民少女花二。

  鄭海珠盤算著,有唐婆這個金字招牌,四野鄉鄰的崇明本地人,或許更敢於將閨女嫁過來了。

  不曾想,唐婆聽鄭海珠淺淺談了些婦聯組織的宗旨後,興致如春江漲水,但凡走家串戶中見到男人訓斥娘子的,便狠狠地批駁一頓,有兩回還要男人在她寫好的保證不欺負老婆的紙上摁手印。

  幾個折了面子的遼東大老爺們,不敢與鄭海珠抱怨,便去找吳邦德囉嗦,能不能請鄭夫人管管這老太太,莫插手兩口子家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