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我不做亡國太子! 作品

第818章 遼東部署

  經過精減改編之後,以遼東軍為主的駐紮在遼東的各軍整合成立了右衛營,右衛營一共十萬人,分為三個軍。

  分別是遼東軍四萬人,克虜軍三萬人、平虜軍三萬人。

  為了方便對整個遼東的控制和把握,黃得功實行了前緊後松的防禦模式。

  黃得功將自己的大營放在了錦州城,因為整個遼河以西以及整個遼東半島目前都在右衛營的控制之下。

  所以,耗費十數年,掏空大明家底的寧錦防線現在並沒有任何卵用。

  事實證明,進攻永遠都是最好的防禦。

  因此,這個時候的山海關並不是對抗建奴的第一線。

  在如今這種局勢下,建奴想要轉守為攻,一直反攻到上海關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時,山海關本就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因此黃得功在山海關並沒有駐紮多少兵馬,僅僅駐紮了一個衛的兵力。

  駐紮在山海關的這個衛不僅要守關,還要負責山海關附近的巡邏,打擊走私商隊,山盜馬賊,維護治安。

  右衛營其他的兵力,有三個衛用於遼東半島各城駐守。

  黃得功在遼河西岸,以西平堡為中心,沿河岸部署了四萬人用於和濟爾哈郎對峙。

  雖然,濟爾哈郎在遼河東岸有兵八萬,是明軍的兩倍。

  但是,濟爾哈郎並沒有採取任何攻勢,一方面是因為建奴缺糧少餉,另一方面是確實對明軍的火器心有餘悸。

  同時,濟爾哈郎很清楚,自己手中的這八萬人是自己最後的家底和底牌,如果失去這些人馬,他將會失去一切。

  不到萬不得已和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濟爾哈郎是不能帶領自己手下的人拼命的。

  在種種原因之下,濟爾哈郎雖然兵力佔有優勢,卻放棄了建奴所擅長的野戰,而是選擇在遼河東岸築遼城。

  對於建奴的築城行為,黃的功自然是知道,當黃得功聽說建奴放棄自己的長處,也選擇守城的時候,笑的肚子痛。